農地效益制約土地流轉
土地規模效益悖論
土地規模效益悖論
以數據為基礎,根據SPSS(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分析,調研發現三地區“畝均收入”與“流轉后耕地面積”沒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反而淄博市沂源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負相關。
調研發現,德州市慶云縣耕地的畝均收益在1000元左右甚至耕地的農戶,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即使進行土地流轉后一戶的耕地面積達20畝左右,如果仍是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的話,其畝均收益仍然較低。
而慶云縣東辛店鎮大李村,在鎮政府“一村一塊地”的土地流轉政策指導下,結合本村蔬菜種植傳統,引進青州外商的經驗和技術,進行了土地流轉。
2008年,大李村30多戶農戶將100多畝分散地塊統一租賃給青州客商進行大棚蔬菜種植,實現土地集約經營,高效發展。到2012年年初,大李村通過租賃、轉包等流轉手段,將村東300多畝零散土地整合,由當地農戶經營,政府協助集中開發,發展蔬菜大棚80多個,成為東辛店鎮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
大李村在“一戶一塊地”的基礎上建起了共計540畝的蔬菜大棚,每畝地收入也從原來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12000元~15000元。
淄博市沂源縣出現了“畝均收入”與“流轉后耕地面積”呈負相關的情況。結合實地調研情況,調研組認為這是由于沂源縣特殊地理環境導致。
沂源縣地處魯中山區,農作物以經濟果林為主。由于山區地勢崎嶇,轉入土地難以成片,反而加大了管理難度。同時,果樹產量與田間管理密切相關,日常照管需要大量勞動力,土地面積越大,管理的難度也越大,甚至有可能耽誤農時。因此,畝均產出與土地數量呈負相關。
濟寧市微山縣的畝均收入與土地數量呈現倒“V”形關系,在2畝~4畝處出現峰值。
經過復核問卷和進一步走訪,調研組發現這些畝均收入較高的農戶是縣城駐地附近的蔬菜大棚種植戶,他們一般通過流轉整合3畝~4畝地,建起1~2個大棚,全家一起耕種,收益很高。
但是,由于微山地區技術相對落后,耕種大棚需要大量勞動力和非常辛苦的勞作,農戶受到家庭勞動力的約束,很難再擴大種植面積。擁有5畝以上土地的農戶則大多種植糧食,受“顧不過來”和“反正地多,糧食不值錢,少收一點沒關系”的因素影響,畝均產出反而下降。
而調研隊在采訪W地D村時,了解到當地一戶農民經由村集體組織協調,轉入600畝耕地準備進行規模耕作。然而,耕作一年,據調研隊采訪了解和村民口述,收益極差。
深入訪談了解到,該農戶雇傭轉出土地的其他農民為其耕種土地,每日工資50元。由于工資按天發放,勞動成果又難以計量監督,被雇傭農民偷懶怠工的現象大量存在。調研隊考察時,流轉土地上所種植的玉米不及自有地的一半高。
調研組認為,本例中土地流轉之所以未能實現規模效益,是由于監督機制不健全、激勵制度不到位引起的。
調研發現,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個體大戶,在土地流轉準備工作中,如何與一家一戶的農戶協商條件都是極其棘手的事情。由于沒有成形的土地流轉市場,實際中觀察到的結果是:轉入方往往求助于村集體。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