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方版“4萬億”計劃:10多省金額超20萬億
投資依賴的隱憂
投資依賴的隱憂
盡管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十分明顯,但過度依賴投資的隱憂也同時存在。
國家審計署的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相關債務達10.7萬億元。而根據專家的預計,我國目前的地方債務已經超過了20萬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在自身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加大投資的力度以期拉動經濟,只能繼續通過銀行信貸,而這極有可能進一步推高負債和金融風險。
而地方政府通過地方融資平臺大力舉債,地方融資平臺形成政府性債務后,第一還款來源是土地出讓收入。
廣東當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正滸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相當多的城市近幾年來的數據顯示,土地出讓收入相當于其當年一般預算收入的40%到60%,有的城市甚至達到一般預算收入的2倍多。
彭澎擔心,在地方對房地產的依賴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從經濟增速的角度,更不會有動力去嚴格調控樓市。廣東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也表示,地方政府在缺錢的情況下,就會選擇發展房地產,“因為房地產的回報最快,收益率也最高。”
不過對于高負債帶來的風險,張寶通并不認同,他認為,中國經濟與國外有明顯不同,地方政府有大量的地方國有資產做后盾,不用太過于擔心負債風險的問題。
在負債風險之外,地方政府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延緩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廈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丁長發表示,依靠大規模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仍是在走財政杠桿推動經濟發展的粗放型道路,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和產業結構轉型作用不大。
“現在感覺整個經濟轉型還是沒有轉出來,基本上還是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還是比較快的,但是真正的轉型升級和科技投入基本上還沒有太大的改觀,整個經濟基本上還是以規模擴張為主。”陳金龍說。
“現在全國從政府到整個企業,還不是轉到怎么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基本上還是靠大投入大產出。”陳金龍表示,“相比之下,規模上的擴張比較容易,而內涵式的東西需要人才、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所以這一塊走得比較難。”
大量的投資同時也可能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基礎設施過剩。尤其是在城鎮化的推動下,現在各地都掀起了新城(區)建設的熱潮。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在對遼寧等12個省區調研時發現,12個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
在造城運動之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由于產業不發達,其勞動力和承載力、實際的居民居住率都不會高,從而形成類似常州、營口、鄂爾多斯等“空城”、“鬼城”的現象。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