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旅游真地產"項目暴增 專家稱分時度假未形成氣候
三問旅游地產
三問旅游地產
高速發展 會否埋下隱患?
旅游地產拉動地方經濟受青睞 發展過快恐現“空置潮”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旅游地產項目中,部分項目是地方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城地中國董事長段宏斌認為,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的利益永遠是共生的,在地方政府看來,純粹做房地產開發不利于地方經濟的長久發展,而發展旅游地產卻符合其長期利益,且旅游地產前期投資大、品牌效應比較強,需要持續投資,所以政府也會做出一定讓利。為了把旅游地產作為啟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地方政府頻頻出臺優惠政策。
正在海南某房企做營銷的譚先生是海南本地人,說起旅游地產,他指著包圍著三亞灣的一排排洋房、別墅和酒店告訴記者,“這些房子90%以上都是外地人來住,海南本地人基本不買房,一是自己家里有地,二是也買不起。雖然大量外地人過來也帶動了本地的就業,但同時也迅速提升了本地的物價水平。搞得三亞的衣食住行成本甚至比廣州還高。”譚先生表示,和上世紀90年代大量投資之后帶給海南爛尾潮不同的是,這一輪旅游地產興起應該不會再出現大批爛尾樓,但“空置潮”的出現恐怕難以避免。“怕就怕現在開發商扎堆而建,等這股旅游地產熱潮之后,留給本地人的是已被破壞的海岸線和成片空洞洞又無法拆除的房屋。”
這種房屋遍地,空置率超高的景象并不僅僅在海南島出現,在煙臺、威海的大批海景項目、甚至在一些新興的旅游地產項目中,也開始出現。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旅游地產雖然都打著“旅游地產”的旗號,但大部分項目只是借著“旅游”二字在做“地產”,目的還是為了房屋銷售,迅速回籠資金。過分側重于房屋銷售本身,卻為今后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有開發商告訴記者,旅游地產就是一個“甜蜜的陷阱”,走進去才發現難以自拔,“要做好持續投入10年、20年的準備才能做好一個旅游地產項目,相信之后幾年,旅游地產的很多問題會逐步暴露出來。”
“野蠻生長” 能維持多久?
跑馬圈地還在繼續 快速圈錢后盈利能力已慢下來
之所以說旅游地產仍然在“野蠻生長”的狀態,主要是指很多旅游地產項目仍在跑馬圈地的初級階段,雖然海南的海岸線圈地運動已基本完成,但圈地運動還在向內陸延續。有開發商透露,目前海南多個大型開發商手里的土地儲備,至少夠開發到2020年。但經過第一期或者第二期的銷售,旅游地產項目的盈利能力已經開始慢了下來。有金融類專家則認為,旅游地產是享受品或者額外的產品,投資額大,經營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相應風險也會更大。比如高爾夫球場、酒店,都是需要長線經營的項目,甚至在做旅游地產時,要與其他投資人、基金機構、信托機構等多方面進行戰略合作,一方面可以緩解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更廣闊的營銷平臺,帶來更多客源。
記者在海南采訪時也發現,大量已建好的空置著的房屋,都是項目的第一期產品,當問及之后第二期、第三期,還有規劃建設的酒店、商業街幾時能推出時,大多數銷售人員都表示“不清楚”。即便是連續近幾年一直保持海南銷售冠軍的雅居樂?清水灣項目,CRIC(克爾瑞)的統計數據也顯示,該項目2012年上半年的銷售總額和去年同期的60.94億元相比,縮水近50%,而且均價也有所下跌。同時,為了布局旅游地產,有的房企不得不砸入大筆資金,結果是大大推高了自身的負債率。
熱潮涌動
泡沫是否已經產生?
“假旅游真地產”項目多 “以小博大”資金實力受考驗
有分析認為,大部分旅游地產項目都是“假旅游真地產”,即借旅游地產之名,變相進行房地產開發,推銷旅游地產主題項目周邊的房地產,而買房的客戶多是為了滿足一時度假與升值的目的,卻不得不在房屋交付后面臨“高空置率”、無配套、無醫療等問題。盡管現在越來越多開發商自己花大力氣做配套,包括做商業街、餐廳、社區醫療站、公交站等,但各地醫保的無法共享也是制約買家常住的重要原因。因工作調動舉家搬到海口工作的胡先生告訴記者,他每次回廣州都會盡量到定點醫院多開點藥,“我的戶口在廣州,海口的醫院用不了廣州的醫保卡,看個感冒都要自己掏幾百塊錢。雖然海口空氣質量比廣州好很多,而且溫度也適合老人家長住,但父母年齡到了70多歲后,恐怕還是要回廣州住才能負擔得起醫藥費、檢查費和住院費。”
所以,亦有開發商認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對旅游地產的開發節奏、規劃、管控都不到位,讓旅游地產在短期內突然爆發,再過幾年可能會有更多問題出現,甚至不排除有的地方又會出現爛尾潮。頤和地產執行董事、副總裁趙永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做旅游地產要做好至少守10年的準備,“現在做旅游地產的基本都是原先做住宅商業地產的人在搞,的確缺乏冷靜和沉淀。有的項目會第一、二年賣得很好,從第三年開始銷售速度下來了,這時因為前期為了圖便宜博升值的買家已消化完畢,進入發展期更多買家會觀望開發商是否會對這個項目繼續投入,所以要想把一個旅游項目做好做成熟,則需要大約15年的時間。”
另外,越來越多大型的旅游地產項目,亦有資金鏈隨時出現問題的可能。有分析顯示,目前正在開發建設的旅游地產項目,超過一半開發規模在600畝以上,基本需要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而有的項目的投資金額甚至超過了開發公司的總資金規模,不少企業正在玩“以小博大”、“蛇吞象”的游戲,甚至被指實際目的并不是做“旅游地產”,實質僅僅是找理由先“圈地”。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