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鄉愁"變"鄉痛" 一些地方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發展的軟肋。城鎮化不能脫離人的感受,要真正成為“人的城鎮化”,這條路應該如何走?
城鎮化,一個國家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鄉愁,每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將來,我們的“鄉愁”何處尋覓?
一棵老樹、一間老屋、一出家鄉戲,或是一泓碧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脈、靈魂和風韻,每個地方的人也有著獨特的“鄉愁”記憶,現今在一些地方卻被“跑偏”的城鎮化列車碾得支離破碎,曾經的美麗“鄉愁”變成難以釋懷的“鄉痛”。
在許多老天津人的記憶中,畫鄉南鄉三十六村“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因盛產楊柳青年畫而遠近聞名。然而,它卻在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一塊塊分拆瓦解。如今,暫居在城中一隅的78歲畫匠王學勤每每提起都會說:“我們不就要這一點精神嗎?有它我們心里就舒坦得多!為什么不給我們?”
“最近十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最近三十年,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民俗專家馮驥才疾呼,“他們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還有世代積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與習俗、與生俱來的勞作習慣與天人關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許多地方,城鎮化被異化為“大拆大建大手筆,高樓大廈平地起,各種園區扎堆聚,CBD扮靚GDP”,傳統文化卻一再被邊緣化。
一些地方拆除舊城建設新城,一招鮮吃遍天,處處玻璃幕墻,抬眼摩天大廈,毫無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忽視文化內涵,遍地“盆景”式建筑,仿古、洋地名盛行。這樣的城市建設理念一度被嘲諷“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新型城鎮化不是“拆舊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標準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讓特色和文化在無序開發中,成為一個個空洞的歷史符號。
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沒有農村文明的城鎮化是單調的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小城鎮人口曾占總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馮驥才講了一件他在歐洲小鎮考察時的見聞:“偏僻的山區村莊,家家戶戶燃氣、用水、用電一應俱全;就連公共衛生間也擺著鮮花,堪比‘星級’。福利齊全、生活舒適,這樣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視的是,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三個“剪刀差”正加速農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鎮好鄉村差、收入水平城鎮高鄉村低、生活條件城鎮好鄉村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破除了這三個“剪刀差”,鄉愁才能更有寄托。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發展的軟肋。城鎮化不能脫離人的感受,要真正成為“人的城鎮化”,這條路應該如何走?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自愿、分類、有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辦法,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
“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鞭r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表示,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著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布局?!氨苊廪r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
專家認為,要化解“小城鎮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滿為患”,必須以產城融合為基礎,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的培育,增強鄉村地區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青山綠水才是最美的“鄉愁”
如今現實卻是,在狹隘的發展觀下,一些農村早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鄉”,河流“魚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這些“后遺癥”正加速爆發。
2009年,陜西鳳翔多個村莊因血鉛污染事件整體搬遷;2013年,湖北潛江經濟開發區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廢氣污染醞釀搬遷……生命、健康和環境的警鐘一次次敲響。
“青山綠水才是美麗家園,千瘡百孔的村莊、污水橫流的縣鄉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建筑學家吳良鏞說。
水泥森林林立、大廈鱗次櫛比、“堵城”“霧都”接連出現……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負。統計顯示,全國650多個城市中,有近400個缺水。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已從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僅為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的1/10。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發強度。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杯h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對記者說,“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們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環境被破壞掉了又有什么意義?”
他說,生態環境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設,要回到以人為本的本質上去。對于造新城,要從規劃角度重新審視,避免破壞生態;舊城改造,也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湖泊、綠地等生態系統保留下來。
“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提高生態綠化面積、提高城鎮宜居程度,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鼻迦A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說。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