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要把土地所有權歸還農民
新型城鎮化需要打破習慣思維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一表述,是繼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創新,國家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生產力布局必然因此發生積極而重大的變化。 全面、準確、深刻理解新型城鎮化
怎樣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要求?現在有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解讀,其中最強烈的聲浪是大中城市又可以進入新一輪擴張期。在我看來,“積極穩妥”四個字正本清源,切中積弊,具有特別明確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胺e極”就是要因勢利導,支持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優先發展,激活農民、農業和農村的根本優勢,把各種有利條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穩妥”就是要趨利避害,限制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27個省會城市和251個地級城市(三沙市屬特殊情況)的擴張沖動,從“三分管、七分建”轉為“七分管、三分建”,提升大中城市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早在200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專門下發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小城鎮建設提供了一種整體上的導向。在此后的中央歷次農村工作會議以及有關農村工作的九個“一號文件”中,也反復提出要搞好小城鎮建設。但必須指出,有相當一批大中城市不顧客觀條件,盲目攀比擴大規模,城市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二產占大頭,二產中又以鋼鐵、石化和建材為代表的資源型產業占大頭,而且近年來重型化落后產能還在加劇。不解開這個扣,我國經濟就很難大步推進。嚴重性還在于,這些城市正在透支國家的承載能力,幾乎同時遭遇資源、交通、環境和就業等多方面困難,已經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時候了。
在起草信陽市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報告時,我發現農民愿意進城的很多,其中76%的人更愿意進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因此,抓住小城鎮建設這個城鄉關節點,就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方向。這是一個治國新思維,牽一發動全身,具有綱舉目張的戰略統攬作用。如果下決心建設一批縣城和重點小城鎮,至少可以就地吸納2.5億~4億農業轉移人口。如果這些鎮的建成區面積以每平方公里投資1億~2億元計算,每年就能帶動不少于1.5萬億元的關聯投資,增加兩億人的市場消費。這是一個大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項大課題,關鍵要看能不能做到目標不轉移,矛盾不回避,精力不分散。
現在,很多行業的前景都取決于農村購買能力,農民的腰包鼓不起來,整個國家就會失去內需拉動力。但小城鎮建設又恰恰需求旺盛,帶動作用突出,具有長期的向好趨勢。引進一個品牌企業、一所知名學校、一家特色醫院,或者建設一個特色市場,就可以把小城鎮搞得有聲有色。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小城鎮的道路、橋梁和房屋建設能夠消化過剩產能,直接拉動水泥、鋼材、建筑、建材、裝潢、冶金和機電等行業。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小城鎮能夠引領現代生活,改變量入為出的傳統觀念,現代家具、電器、電話乃至汽車進入農民家庭,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村消費上一個新臺階。
應當清醒地看到,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的市場需求下降,倒逼我國經濟增長的力量從國外轉向國內,從城市轉向農村。這是一個深刻的變化,各國都在應對自身的難題,尋求解決之道。我國必須把握好這個內部調整的歷史機遇,再也不可蹉跎耽誤了。能夠抓住機遇,機遇才有價值。切實用好機遇,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新型城鎮化放在各項決策的起點上,作出從上而下、以難帶易的頂層制度設計,綱舉目張地打破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走上由內需主導的常態增長軌道,處變不驚地應對各種突發性國際風險和國內挑戰。
新型城鎮化需要打破習慣思維
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人都會看到,小城鎮建設關聯度高、影響面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直接體現出農民生活和農村文明的總體水平。改革開放33年來,我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19249個,數量上增加了17076個。再加上1.8萬多個鄉集鎮,小城鎮的人口、地域和規模顯著增長,經濟總量提升,社會事業發展,綜合實力增強,是名副其實的城鄉和工農連接紐帶,是農村社會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務載體。
最近10多年來,我一直關注小城鎮經濟、社會和體制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我發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當時的人口分配耕地,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這就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外嫁女問題,以及2.5億新生代農民,他們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像候鳥一樣在城鄉之間遷徙流動。在他們的身后,還站著8700萬留守老人、兒童和婦女。這些新生代農民本質上就是流民,沒有什么增長或發展,值得用這些人的命運去換取。這是一個必須解決而且回避不了的經濟壓力,這是一個必須抓緊而不能拖延的政治任務。
我認為,新型城鎮化在拉動經濟增長中具有托底作用,應當上升為國家戰略,所有的經濟政策和制度設計都有必要指向這個落腳點??v觀歷史風云,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是歷朝歷代治亂成敗的首要因素。但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在政策、資金和項目資源的使用上,中央政府的習慣性思維是向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傾斜,省級政府的習慣性思維是向省會城市和本省的次區域中心城市傾斜。對于小城鎮的政策設計,相對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到位,經常處在搖擺不定的狀態中。事實上,我國91%的國土面積、73%的人口在縣域,老祖宗早就告誡“郡縣治則天下安”。
面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下行風險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新型城鎮化是目前唯一可以培育的空間因素。所有的宏觀經濟政策,最終都要落地,都要落到一個特定的空間。這是從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構想,是梳理基本國情后得出的一個邏輯結論,對于國家未來走向影響深遠?,F在最需要做的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官員必須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改變“先城市、后農村,先市民、后農民,先工業、后農業”的慣性思維,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研究解決。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