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民間文化如何才能“活下來活得好”
春節期間,青海省各地上演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除了文藝演出、電影放映、文化展覽、民俗表演外,“草根”民間文化團體也為父老鄉親帶來了歡樂,可在歡樂之后這些民間藝人犯了愁。“我們什么時候也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幫助我們將傳統的民間文化發揚傳承下去?”不少民間團體、藝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日,我省民間文化團體現狀如何;他們將如何在文化改革的浪潮中活下來,并且活得好?記者從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獲得答案--
對話人物:
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公共文化處處長 邊振剛
省文化新聞出版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 鄧福林
記者:目前,我省民間文化團體的數量有多少?在提倡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是不是有所增加?
邊振剛:根據初步調研了解情況,我省現有三千多支民間文化團體,涵蓋了平弦、皮影、秦腔、民間小調等,民間文化團體的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民間文化團體數量增加,離不開全省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群眾日益強烈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門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配發的各種文娛設備,充分調動了各族群眾參與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海東以及湟中、湟源、大通等地,農民自發組織的業余秦腔劇團逐年增多。
記者:一些基層民間文化團體生存狀況堪憂,面臨著文化團體活動經費不足的問題。一些民間文化社團最初的活動經費只能由村民分擔,為什么他們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和幫助?
邊振剛:民間文化團體來自群眾、貼近群眾,但無法回避的是,這些隊伍的組成草根化明顯,隊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節目質量不夠精細,最重要的一點,這些團隊的市場運作往往不足,這些原因導致民間文藝團體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一些業余團隊只在春節期間演出,演出時間不固定,文化部門給予重點扶持和幫助的文化團體多為團隊建制穩定,在創作、表演等方面有一定經驗并能定期組織排練,長年開展活動的團體。但一些不固定演出的文化團體,依然能根據自身需求,向當地文化館、文化站借用設備、場地等。
記者:我省對民間文化團體有沒有相關的扶持政策?群眾通過何種渠道能享受到這些福利?
邊振剛:我省對民間文化團體的扶持主要是設備扶持,2006年起,文化部門在全省4169個村開展文化進村入戶工程,每年扶持400家。截至2016年年初,我省3088個村的文化活動室和業余演出團隊都配發了音響、樂器、演出服裝、文娛器材等設備。當地村民如果有演出需要,可以通過當地文化中心或文化活動室借用這些設備。
此外,民間文藝團體要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除了資金上的支持外,還包括技術指導,目前,全省文化館、文化站免費對外開放,鄉鎮文化站利用自身資源,積極提供相關設備、場地,對民間文藝團隊的節目編排與演出給予指導。
記者:隨著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一些優秀的民間文化逐漸消失,作為文化部門,在民間文化搶救、發展傳承保護民間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鄧福林:近些年,省文化部門在民間文化搶救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二五”期間開展了“尋根行動--全省非遺資源再調查”活動,分三批對全省43個縣(區、市)的非遺資源開展拉網式調查,通過再調查全面摸清全省非遺資源的家底;建立非遺四級名錄體系,確定了重點保護對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省財政從2012年起,設立400萬元的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對我省國家級項目保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基層各項目保護單位針對非遺產項目的特點,采取了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群體性保護等多種方式,增強了非遺傳承的活力,也喚起了當地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在群體性保護方面,西寧市群藝館通過組建曲藝協會、舉辦展演活動、在中小學、社區、茶社、縣鄉設立傳習基地等方式,推進西寧賢孝、青海越弦等曲藝項目的保護傳承。
民間文化團體的恢復工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黃南藏戲,從上世紀90年代起,眾多黃南地區民間藏戲劇團紛紛解散,劇目停演,整個黃南藏戲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據我們調查,2009年前后仍然堅持演出的民間藏戲劇團只有6家。目前,通過6年多時間的不斷扶持,民間藏戲劇團恢復到16家,從事民間藏戲的藝人超過500名,大部分民間藏戲劇團開始注冊公司,民間藏戲成為黃南新的文化名片。
記者:多數民間藝術隊伍出現后繼無人的現狀,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文化部門在政策上將給予民間文化傳承人哪些重點扶持和保護?
鄧福林:近年來,我省采取多項措施加大對民間藝人的扶持力度,如對民間藝人中的杰出代表文化部門授予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提高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對代表性傳承人的收徒傳藝、教學培訓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補助,中央財政對國家級傳承人每人每年有1萬元補貼,省級財政對省級傳承人每人每年有5000元補貼;實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2016年我省文化部門將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全面、系統、真實記錄,建立完整檔案。
除了資金補貼,文化主管部門每年開設針對民間文藝團體的“花兒”演唱、戲曲表演等培訓,派專業老師對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開展業務指導。今年,我省300多名非遺傳承人群,將走進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兩所高校研修,通過文化基礎知識普及、手工實踐與設計、實地考察觀摩、赴省外院校異地培訓、作品展示等方式,提升非遺產品的品質。
另外,文化部門通過舉辦青海省文化旅游節、傳統音樂展演、曲藝展演、河湟皮影戲展演、“花兒”演唱會等各類節慶活動,組織民間藝人參加國內外展會活動,為民間藝人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展示的平臺。
記者:文化部門在支持民間文化社團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樹立民間文化品牌,為民間的文化團體和民間文化人才搭建展示平臺?
邊振剛:每個民間文化團體都需要啟動和發展資金,通過近幾年的調研來看,目前的政府補貼力度對于民間文化團隊的運營來說還是杯水車薪。對民間文化團體的發展,除了資金引導外,還要積極鼓勵,總結和推廣各地各部門在引導支持民間文化社團發展方面的典型經驗和有效做法。
要樹立民間文化品牌,就要有效整合、改造提升、合理利用民間文化團體,盡快讓其文化產業化。對一些有知名度、影響力的民間團體,給予重點幫扶,通過青海省文化旅游節、各類展演等活動將其打造成精品,促進其持續發展。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