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改革成果述評
原標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改革成果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40年前,發軔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改革,開啟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序幕。40載寒來暑往,小崗村的星星之火,早已遍及萬里神州。
從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到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從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化的改革讓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讓農業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讓農村社會保持了和諧穩定發展的好勢頭。
始終堅持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波瀾壯闊的改革正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改革的主線
在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村莊里曾經曲折狹窄的巷道,正被寬闊的水泥路代替;廢棄豬欄、牛棚變成了休閑廣場;閑置的空心房、危房變成了綠地果林。
這些變化,得益于正在進行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2014年年底,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幕開啟,農村征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塊地”的改革在全國33個地區開始試點。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一系列從基層發起的創新經驗,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利修法、惠民生的制度創新成果。
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確保農民住有所居、農村和諧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農民宅基地租賃、抵押等,既有效盤活了閑置的農房和宅基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幅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騰退零星、閑置宅基地9.7萬戶、7.2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4.9萬宗、98億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盤活了農村空閑和低效用地,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用地空間。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970宗、2萬余畝,總價款約193億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5億元。
千百年來,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離不開土地制度的支撐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讓廣大農民吃了“定心丸”。
10月22日,《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二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三權”分置制度,成為此次修法的主要任務。
“三權”分置入法進一步賦予農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權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未來改革中,要按照“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的根本要求,以問題為導向,把試點的好經驗、好做法向全國推廣,不斷為農村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
10月31日,江西省定南縣首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在龍塘鎮龍塘村正式成立,龍塘村村民開始享有集體資產股份,分享集體產權收益“蛋糕”。
“我們將充分整合資源,健全服務體系,改善生產經營條件,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全面發展集體經濟,增加社員收入,讓社員真正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龍塘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首任社長劉羅添表示。
只要改革能讓人民受益,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會被激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亦是如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由2012年的2.18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萬億元,年均增長9.2%。然而,數量如此龐大的資產,卻長期面臨權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流轉不暢等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集體資產還面臨流失的風險。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改革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勢在必行。
對此,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以及近年來多個中央一號文件,都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開始在全國推開。
目前,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工作已全面展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已覆蓋全國1000多個縣市區,全國已有超過13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改革,共確認集體成員2億多人,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3251億元,農民群眾在改革中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明晰農村集體產權、引導農民發展股份合作的同時,改革也注重完善集體產權權能,賦予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相關權能。
在貴州六盤水等地,以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為前提,通過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實現了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雙輪驅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在小崗村,改革在實現“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資金變股金”,去年小崗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820萬元,同比增長20.6%。今年2月,小崗村村民首次獲得人均350元的集體資產收益分紅,實現“人人持股分紅”。
蹄疾步穩的改革,正在讓廣大農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為改革注入不竭動力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是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則是改革向前推進的不竭動力。
小崗村的“大包干”改革一呼百應,正是因為生產方式的變革,激發了百姓創業的動能;發端于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鎮,經安徽試點進而在全國推行的農村稅費改革,再次印證了這一深刻規律。
“我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農民的盼望有切身體會,這是改革方向沒有走偏的根本原因。”新興鎮原黨委書記劉興杰說。
近年來,在農村改革中,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典型。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金融改革推進扶貧開發到安徽省宿州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從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開展“以井定田”互換并地到四川省成都市探索推廣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從重慶市永川區開展財政補助資金農民持股到湖北省秭歸縣村民自治重心下沉推進“微自治”,這些做法無不來自基層群眾的創新和創造,而改革的推進不僅造福一方百姓,更催化更大范圍的改革探索。
“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三大經營主體通過簽訂章程、合同和協議等,確立各方的責權利。近年來,三大經營主體分工協作,通過契約聯結、資金聯結、資產聯結等緊密利益聯結形式,實現了‘1+1+1>3’的融合聚變效應。”安徽省宿州市農委相關負責人指出。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實行村民自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確保了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
改革未有窮期,改革一直在路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只有始終秉承不斷改革的精神,蹄疾步穩、縱深推進,才能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關于《關于推進本市鄉村振興做好規劃土地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2018-11-20
- ·積極探索“美麗鄉村+旅游”模式 鄉村振興再啟航2018-11-20
- ·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2018-11-20
- ·以消費為導向支持產居融合2018-11-19
- ·小穿大夢:重拾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振興2018-11-19
-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在革命老區的新實踐2018-11-19
- ·婺源瑤灣獲評《中國國家旅游》鄉村振興旅游目的地2018-11-19
-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2018-11-19
- ·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說出來你可能不信!2018-11-19
- ·助力脫貧攻堅 實現鄉村振興2018-11-1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