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的未來定位應該是鄉村旅居
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游發展規律,在后工業革命時代,必然引發鄉村旅游革命。
鄉村旅游源于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正是由于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睞,成為旅游發展的新熱點。
鄉村旅游發展是風頭正勁,但隨著全域旅游的推進,未來鄉村旅游不可能是景區化發展,不可能是觀光為主。中國未來的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和定位應該是鄉村旅居。
中國鄉村是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
一、從陶翁的《歸園田居》,看中國鄉村的旅游資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5首,其中之一有這樣的句子:“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系列《歸園田居》恰恰是對耕讀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秉承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的模式。就旅游資源來說,中國社會的封建時代較之于歐美封閉而漫長,其最具典型的形態是農耕經濟,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是田園風光和鄉土風情。
這首詩的后幾句是:“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種直抒胸臆的感情表露,在傳統農業時代,其回歸自然的期盼是熱切的;在后工業革命時代,更有現實意義,其不僅是反映了現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
這首詩足以說明,中國的鄉村有我們所渴求的旅游資源,既然有所求,定然有所依。
二、從傳統的耕讀文化,看中國鄉村的資源價值
中國文化對于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
鄉村不僅有陶淵明筆下浸潤于古老土地的鄉村情境和美好意蘊,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精神。事實上,中國5000年的文明就是鄉村主導的文明,現今尚保留下來的近300萬個古村落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承載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態和文明歷史。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離開鄉村就無法解讀中華文明。
中國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著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中國文化浸潤滋養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學、教育、民俗等多種因素的復合生命體,是千百年來人們耕讀生活的棲息地,寄托著鄉民居住、勞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關系與情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鄉村建筑和田園在內的人文與自然形態是鄉村文化活的載體。這樣說來,鄉村真正的價值是中國文明、文化之根,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個可以深沉對視的有生命的老人,更難得的是,有的還珍存著人類童年時代未泯滅的初心。
在偏遠的黔東南,其少數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風俗,就是中華民族童年生活方式的一種保留。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著我們4000年前的太陽歷;姊妹節、茅人節堪稱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侗族大歌、多聲部情歌、水鼓舞、東方最古老的斗牛節等,則以歌舞傳承著文字沒有記載下來的古代先民的傳奇和歷史。許多少數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樣一種無憂無慮、淳樸快樂的生活方式,是兒童時代才有的。
在古徽州地區,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深切揭示了東方社會形態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古代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譽為是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另外,現在客家人的語言恰恰是古代中國的漢民族語言。
我們還是從田園詩說起。歐洲古代的田園詩是古希臘的忒俄克里托斯首創的,他描寫西西里美好的農村生活和自然風景,同樣清新可愛;且其田園詩直接影響了后世歐洲帶有貴族傾向的詩歌,也就是說最終沾染了貴族氣,而沒有了原生的鄉村所本來內生的原真的生活氣息。而這恰恰與歐洲的鄉村社會變遷有關,因為中世紀后的鄉村已經變成了貴族的莊園。
歐美的鄉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莊園,就土地成分而言,這些莊園或者是領主的私有地,或者是農民的份地,而那些豪華的城堡并非平民居住的地方,農民居住的僅僅是異常簡陋的茅舍。一個上層與底層社會群體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割裂的社會形態,是不會融合并孕育出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文化的,說到底,歐洲鄉村只剩了一個鄉村的殼兒,其實就是一個農場主居住的地方,里面已經沒有鄉村生活,生活在那里的是貴族化的農場主。盡管人們同時生活在一個大的空間里,但精神與物質明顯出現了疏離和脫節.
至于歐洲的鄉村,有人說多么美麗。但我要問,一個沒有鄉情風俗和健康人文內蘊的鄉村,如何給人一種愜意、閑適、平和的感受和體驗?它們的美麗,對于國人,頂多就是一種異質化體驗,事實上,無論哪個境外的鄉村,對我們國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因為我們不常見,但論人文風情,中國的鄉村是無可比擬的。
中國與歐美鄉村出現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西方文明是斷層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從古代工商業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城邦文明開始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最美、最具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城市在歐洲,但世界上壽命最長、最完善、最成熟的鄉村定然在中國,中國的鄉村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樣說來,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整個世界,中國的鄉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遺產。
這也是國外游客特別喜歡中國鄉村的原因。中國鄉村不僅對中國人有吸引力,對外國人更充滿魅力。近年來,歐美甚至韓日國家的游客,專往中國最偏僻、最封閉的地方拍跑,甚至一頭扎進我國一些幾乎沒有怎么開發、還處于原生狀態的鄉村,而非那些已經開發成熟的景區。他們所追逐的就是迥異于城市環境的生態和生活,所體驗的是中國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總之,中國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離開鄉村無法解讀中華文明。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整個人類,那是我們生活的凈土,我們靈魂最后的棲息地,我們共同的家園。鄉村人文是無比豐厚的、活態化的遺產和財富,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從工業文明角度看,這可能是一種愚昧的生活方式;但從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現代旅游角度講,卻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資源,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適合人群居住。鄉民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鄉村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游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現代化農業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種后現代化農業,這就是回歸自足家庭農業、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都市消費開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種的有機糧蔬。這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時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并也在國內蔓延開來。
一、鄉村生活方式的被動適應性,導致傳統文化的自信缺失
其實,就在前不久,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還一直是中國農民的極普通的生活;也是在前不久,我們突然就發達富裕起來,于是便義無反顧地摒棄了傳承千年的生活。
曾經有一個關于城里人和鄉下人的冷笑話,廣為流傳。農村人對城里人說:
俺們剛吃上糖,你們又尿糖了;俺們剛吃上肉了,你們又改為吃菜了;俺們剛把青菜上的害蟲滅掉,你們又愛吃蟲子啃的青菜了;俺們剛吃上白面饃的,你們又改吃五谷雜糧了;俺們剛開始用老玉米喂豬了,你們又把它當補品了;俺們剛把破褲子扔掉,你們又開始在褲子上剪洞了;俺們剛吃飽穿暖了,你們又減肥露臍了;俺們剛有點錢買睡衣,你們又開始裸睡了;俺們過節剛能回趟老家,你們過節又開始旅游了;俺們剛不想種地了,你們又鉆進山洼找野趣了;俺們剛去城里逛公園了,你們又來體驗農村生活了;俺們剛不用爬山尋草藥了,你們又攀巖蹦極了;俺們剛開始盯上城里的房子了,你們又開始移居鄉下了。
從表面上看,鄉下人跟城里的生活水平差距好像一直在拉大,但從本質上看,還有生活態度、生活節拍的不同,這里當然也有一個時代運轉程序的問題。深層次里,還有一種社會進步意識,亦即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往深里說,我們好像永遠在走極端,從“五四”砸孔家店,到“文革”破四舊,再到改革開放舊村改造,以及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對于鄉村傳統文化的破壞從無間斷。
現在,城里人首先再一次回過神來,像外國人一樣眷戀著鄉村,向鄉村回歸。城里人總是在先行一步,而我們鄉下人的觀念,好像永遠落后一個節拍只不過,這種鄉村生活已經在原點上有了前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鄉村生活,傳統中有現代,淳樸中有真情,平淡中有真趣,原真中有舒適。
現在,我們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這個過程好像又過渡得太快了,因為我們的發展速度快。幸運的是,中國的鄉村化生活有底蘊、有傳統、有基礎,雖然在有錢任性的年代,不加控制的建設造成了破壞,但還沒有傷到骨子里。
事實上,所謂生活方式愚昧,只是傳統的認識偏差,即使具有現代意識的歐美人也是不認同的,而恰恰是他們最為追崇的。這種資源在歐美國家沒有的,否則,有些外國人也不會蹲在中國的鄉村田野上,一呆就是一天;住在鄉村的農戶家一住就是一年。
鄉村需要改變的僅僅是一些不衛生、不文明的陋習,對于耕讀文化則是需要珍視和傳承的。鄉村應該對自己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一種自信,城里的回歸人也應對鄉村傳統文化心存敬畏,那是我們共同的文化之根。
令人欣慰的是,城里人對鄉村精神生活的價值觀念已經轉變,隨著城里人的回歸,也在帶動鄉村人文意識的覺醒。
二、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
當旅游遇上鄉村,鄉村旅游便以一種生活化的旅游方式來到我們面前。
中國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模式。在世界農村向自給自足、社區、家庭、生態回歸的時代,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
未來鄉村旅游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文化的共融,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狀態,是從事創造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的空間。適合那些從事文化創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適合老人孩子,以及節假日到鄉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時為城市生活空間的優化擴展、城市生活質量的品質提升。
當中國的鄉村遇上生活化的旅游,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旅游化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以鄉村旅居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可以將居住和旅游融為一體,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達到生活和工作無間相融的生命狀態。
從旅游角度講,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未來最大的旅游產品,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親情、有交流。鄉村不僅是一個生產糧食的地方,還是一個離大自然最近,可以醫治現代工業文明創傷的地方,許多難以治愈的城市病都在鄉村生活中得到康復。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游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
鄉村不僅對城里人有誘惑力,對外國人更是如此。中國文化對于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這樣的產品才能與城市交換,才能為外國人所鐘情。
鄉村旅游對于國人,是歷史之旅、心靈之旅和朝圣之旅,對于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則是文化之旅、探秘之旅和風情之旅。
旅游生活化開啟鄉村旅居模式
休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性。從觀光旅游發展到休閑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閑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游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休閑成為常態,旅游就成為一種休閑方式;當鄉村旅游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鄉村旅游未來必定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一、休閑時代的旅游者追逐個性化,標準化的東西令人生厭
現代人做事易流入標準化的濫觴,標準化的表現方式就是統一化、規范化、制式化,這原本是法治社會的通病,說到底是管理者的一柄權杖。如管理部門對于旅游景區,它需要這樣一個東西去度量、約束和規范,說得冠冕堂皇點,是為了服務質量。
但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除了景區必備的基本的標準化范式,對于整個旅游活動,真的就需要這種全方位的標準化服務嗎?
不盡然?,F代旅游已開啟休閑度假模式,休閑度假必須給人以自由空間,使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得到最大的釋放,其訴求便是差異化、人本化、異質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游客喜歡有個性化氣質的旅游地,異質化的旅游體驗永遠是最高追求,這與旅游景觀價值的排他性、壟斷性、唯一性是一脈相通的。但對于旅游主體與客體、管理與服務,這兩種不同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旅游生活化不再滿足于大眾化旅游產品,而更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的旅游經歷,通過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獲得愉悅。這是一種旅居,而不再是簡單的旅游,如果說賓館是解決旅游住的問題,那么當下流行的民宿是較為接近旅居的一種業態,以莫干山為代表的民宿,應該是鄉村旅居思潮的生動案例。但還是沒有完全融入原住民的生活。
從旅行到旅游,是從小眾到大眾的進步;而從旅游到旅居,則是從大眾到小眾的回歸。只不過,這種回歸是高端的、閑適的和更加個性化的,有時甚至是特殊定制的。這是旅游者消費心理走向成熟的結果。
有誰會說,在鄉村柵欄上爬滿牽?;ǖ霓r家小院里,懶坐在帶著苔痕的、小狗小貓環伺的石桌旁,享受用干柴和發黑的鐵鍋炒制、用帶著老繭的雙手捧上的香椿炒雞蛋,就沒有一種溫情的生活感受?這種親情化的服務和生活化的體驗,需要有一個標準嗎?如果有服務員穿著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語言、笑容和動作服務,我是不喜歡的。在這種特定氛圍下,我寧愿看到鄉民淳樸、憨直的表情和鄉俗。
現在國家已經提倡所謂工匠精神,其產品是恒久的、永續的。但我不理解的是,對于景區,為什么要整齊劃一推行標準化?有些景區是可以的,有些就未必;有些標準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有些環節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我不反對試驗區,但對示范區不太感冒,對于旅游景區,都去推行什么林林總總的標準,到頭來,有可能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千城一面!當下的千景一面已然形成。
先是造城,這就不用說了;隨后是造小鎮,南方水鎮是自然形成、原汁原味的,但在北方干旱地區,真就會可以建成天人合一、具有水鄉風情的水鎮嗎?現在輪到鄉村了,當鄉村都像一個模子倒出來的時候,我們逛了這個村,還想去下一個“店”嗎?
全國都在搞旅游,縣縣搞,全域搞,但旅游真的適合每一個縣的每一個角落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一場運動走向另一場運動,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改不了的臭毛病,有錢了就任性!但當整個社會都任性的時候,危害性就大了,“文革”就是個反例,足以讓我們警醒100年!
二、鄉村與城市功能性不同,鄉村旅游的確切定義應是鄉村旅居
休閑旅游是一種旅游化的生活方式,鄉村旅游的生活化特征更為明顯。
鄉村作為迥異于都市的悠閑、寧靜、生態、傳統的自然文化環境,承載著旅游轉型升級后的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是新的耕讀生活棲息地,是未來城鄉人共同的家園,因此,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后才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命質量。
從城到鎮、到鄉、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強化;生產功能本來就弱,但現在有強化的態勢,今后應逐步弱化才對,這是社會進步、人類覺醒的必然結果,歐美的鄉村發展已經證明,其莊園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的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責任,勞動力應在城里從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鄉村,那是養心、養生、養老的地方。
鄉村對于都市人來說,是一種純粹的閑居生活,而非填滿商業欲望、熙熙攘攘的旅游活動。這樣說來,對于鄉村旅游的定義是不準確的,這既是旅游發展初級階段觀光概念的固化,又是受到了當前旅游主導產業形勢下,要政績、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風影響。政府可以跟風,但企業要看遠,農民更要擦亮眼睛。事實上,鄉村哪有那么多的風景,好的風景早已圈起來成為景區,有的只是生活體驗,聊慰鄉愁罷了。投機者只顧眼前,與民爭利,只有對鄉村心存敬畏者,才能立足長遠,把“鄉愁”文火慢燉,煲得馥郁噴香,恒久彌遠。
對于鄉村旅游,我寧愿說成是鄉村旅居。我明白,這個觀點是小眾的,但我希望為大眾所接受,起碼一些有鄉村情懷的人已經接受了。因為這個觀念如果端正了,鄉村旅游發展就有方向。
三、鄉村旅游的關鍵是留住游客時間,而非追逐爆棚的人數
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其本質是給都市人提供一種不同于城市環境的生活體驗,是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種空間轉換模式,也是工作與休閑之間的一種時間緩沖節奏,目的是滿足他們的“世外桃源”情結,消釋他們的“鄉愁”心結。
除了換種環境,更重要的是換種心境,體味土、野、俗、純、真、古的意蘊。個中意味,有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之感悟;也有苦中作樂、靜中思睿、凡中尋大、放中求遠之情懷。
基于此,鄉村旅游是營造一個社區,而非創造一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景區;是渲染一種與原住民心相印、手相牽的生活氛圍,而非成為“家住對門不相識”的過客;是小眾的、鮮活的、帶有情感色彩的親情,而非大眾的、生硬的、帶有商業氣息的業態和客情。
在這一前提下,鄉村旅游不是追求游客的多少,而是留住他鄉人的心。留住心就留住了時間,外鄉人有了快慰,本地人就有了收入。
鄉村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自然和人文兩種原生態。在休閑時代,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原住民,然后才是建筑、環境、田園等風物。如果沒有了原居民,就沒有了鄉情、鄉音、鄉俗和鄉禮。
很難想象,一個半城市化的環境,趕走了原住民,來了一群城里人,如果不是為了工作,這種不接地氣、遠離塵囂、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還有什么意義。這不是他鄉人想要的,更不是農民想要的,長遠看,也不是開發商想要的。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河北:做旺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2018-08-10
- ·甘肅全省上半年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6億元2018-08-09
- ·鄉村旅游熱的冷思考2018-08-08
- ·“景區帶村”或將實現 “三區三州”旅游致富2018-08-06
- ·發改委:將制定出臺一個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專項政策性文件2018-08-03
- ·吉林:鄉村旅游產業旺 特色發展天地寬2018-08-03
- ·三亞美麗鄉村旅游文化節將于8月4日舉行2018-08-02
- ·地方旅游通過抖音走紅 鄉村旅游可搭上這班車2018-08-02
- ·新疆:旅游 扶貧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2018-07-30
- ·河北計劃未來兩年建10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8-07-30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