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都糧食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一幅京糧文化與運河文化交相輝映、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徐徐展開。博物館位于大磨坊文化產業園,是利用老舊廠房改造成的綜合功能型現代化園區。綠維·光影俠在項目中注重對文化的突破,把博物館定位為回眸歷史、對外交流的平臺和展示形象、書寫成就的窗口,回晌濃濃鄉愁,打造舊時空間,并突破空間障礙,因地制宜設計展陳,助力園區成為推動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
圖片來源京糧集團糧食博物館官網
⊙ 一、項目背景
“糧食”也有博物館?對,你沒有聽錯。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外的首都糧食博物館原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北京大磨坊面粉公司,隨著城市發展變遷,2014年根據北京市“疏整促”要求,大磨坊面粉廠的加工產能外遷至六環外,這里便被改造為大磨坊文化產業園。
首都糧食博物館作為大磨坊文創園的重要吸引核以及資源整合中心,在前期籌備階段就已經引起了甲方(京糧集團)的高度重視。很幸運綠維·光影俠能夠參與到這個項目的設計之中。
⊙ 二、項目需求
1、由面粉廠到文創園的產業轉型,要積極響應國家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將首都糧食博物館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形象展示、宣傳教育和智性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以此來堅持和強化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樹立首都改革標桿。
2、“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盛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清代詩人王維珍的一首詩,描寫了北京通州 “京杭大運河”畔燃燈塔周邊漕運的繁忙景象。歷史更迭,京杭大運河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堅定而沉穩地流淌著。在大運河沿岸,至今可尋老碼頭、老倉庫的蹤跡,這些都是中國漕運文化的生動符號。對于這有京味兒的漕運文化,要求集中、重點的進行展現。
3、近些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希望通過首都糧食博物館的開放,讓人們得以全面了解糧食的收獲、運輸、儲藏等知識,使人們對京糧更加放心,對京糧集團更加有信心。
⊙ 三、項目破題
正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文件中所述,要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城市的發展變遷是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對此,在項目破題上,要注重對文化的突破。
要將“糧食是首都發展的根本地位”這個觀念傳達給每位游客,使其成為首都糧食系統的文化“樣板”和產業“標桿”。在定位上,綠維·光影俠把它定位為回眸歷史、對外交流的平臺,展示形象、書寫成就的窗口。
對于漕運文化,經過大量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最終選擇由三個點進行切入,即: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北京傳統糧食文化代表——開槽節、漕運文化藝術代表——潞河督運圖。
同時,作為首都糧食博物館,要著重講糧食,更要講首都糧食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安全放心,營養健康;為民承重,興糧富國;糧比天大,信比物重。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糧食是很多人的集體記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城區一度有12座面粉廠保證市民日常供應,而位于永定門西南角的大磨坊面粉廠是最靠近市中心的一個,北距天安門僅4公里。不僅如此,這座大磨坊面粉廠還頗有年頭,其源頭可追溯到1927年,至今已有90余年歷史,尤其是其在1982年從日本引進的首條油炸方便面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的產品“天壇牌”方便面更是成為了很多北京人記憶中的美味。
這座新中國前成立、具有百年歷史的面粉廠,承載了首都百姓對生存和溫飽的記憶,也承載了幾代糧食人的工作記憶和對企業的深厚情懷。而打造首都糧食博物館,就是能夠讓每一位游客得以駐足在歲月里,放眼望去,這一切都是童年的記憶、曾經的味道。
博物館空間內有三部樓梯,只有一部在室內,而兩部在室外,使館內流線布局堵塞。且博物館內部空間為細長型狹窄空間,使展館空間布局難度增高。對此,綠維·光影俠將東側外部樓梯納入到流線設計之中,使館內流線合理、流暢。同時,采用開放式空間設計手法,避免“S”型空間布局,力圖營造出一座氣質非凡、大氣磅礴而又精雕細琢,文化深邃的綜合型展館。
☉ 四、項目亮點
在整個項目改造過程中,為傳承園區基因,除必要的加固外,廠房改造更講究修舊如舊。室外擺放的制粉設備更是北京糧食工業歷史的見證。清粉機、打麩機、磨粉機等一批面粉廠老設備,傳承著園區的工業基因。
(左)大磨坊面粉廠舊址照片/(右)大磨坊面粉廠舊設備作為景觀小品
在博物館里,綠維·光影俠不僅通過微縮場景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通州大運河畔場面宏大、氣氛熱烈的“開漕節”活動,還運用了數字長卷投影技術展示了《潞河督運圖》,其乃是對通州當時繁華的經濟、商貿、民俗的集中展示,是中華歷史上漕運文化的代表。此般新穎獨特,流線舒緩的表現手法,更是有效地激發游客了解文化的興趣。
2013年11月,國家領導人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提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因此,在展館的設計上亦重點強調了科技運用:一方面突出表現現代化的糧食工業所運用糧食科技。綠維·光影俠從現代化糧食工業、糧食營養科技、糧食安全保障三個大方面展開敘述;另一方面是展館展陳方式上的科技運用。比如卷軸裝置上的滑軌屏幕互動的新型科技手法,集中演繹出古人論糧的歷史文化內涵;再利用幻影成像、全息技術的運用,將古時勞動人們耕作的場景生動再現;還有極富未來感的時光隧道,以明快的色彩展示高度發展的糧食科技等等。
4、場景還原,追憶流年
館內復原了古代燕京地區糧行和商業街的情景,墻面采用中國古燕京地區建筑風格的灰磚,地面為青石板面。商業街門口處還設置了VR虛擬現實技術真實展示商店內部情景。在這里,不僅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更有平淡生活中的一絲溫情。
☉ 五、項目效果
2019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首都糧食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它為市民以及游客進一步了解北京糧食歷史、糧食工作的重要性、糧食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平臺。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與其說這里是博物館,不如說是一幅京糧文化與運河文化交相輝映、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
園區利用老舊廠房改造成具有現代綜合功能的現代化園區,不僅承載了幾代人的糧食記憶,更沉淀了糧食產業濃厚的文化內涵。而該館的落成更是推動了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融入了北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了市民消費和文化需求。對此,我們亦感觸頗多,在博物館的設計上,不僅要注意在技術上的運用,更要在內容上深入人心,以呼喚人們對鄉愁的點點回味。
本文為綠維·光影俠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關鍵字:博物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