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與轉型相適應的土地政策
土地資源是發展之本、民生之基,與城市的戰略發展密切相關。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必須充分重視土地要素的重要作用。
節約集約用地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土地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問題。節約集約用地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基礎工作和關鍵抓手,也是研究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戰略性課題。
分析廣州市土地資源情況,有4個特點:人口多、可用土地少;已使用土地多、可新增空間少;丘陵山地多、平地資源少;農村土地多、城市土地少。
近年來,廣州市土地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面進步顯著,違法用地得到嚴格查處,土地批后實施和供后開發利用的總體情況良好。
但是,與國際先進城市相比,我市的土地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節約集約用地尚未形成全社會共識,拼土地換發展的傳統城市化方式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二是農村建設用地管理“乏力”,農村土地粗放無序利用問題突出;三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市場化配置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四是土地儲備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運用土地手段調控經濟、引導轉型能力較弱;五是土地管理體制機制政策還有待完善。
從近年來國家不斷強化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政策來看,“耕地保護更加嚴、新增土地更加難、違法用地處理更加重”是今后土地管理的走向。實施新型城市化發展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工作。具體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應實行“多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土地機制
一是建立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廣州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實施意見》,成立廣州市土地管理委員會,把土地管理的重大決策權統籌到城市戰略層面來研究、部署,建立覆蓋土地管理全過程的共同責任制。明確各區是轄區土地利用管理的責任主體。進一步強化土地規劃的共同管控和用地指標的統籌分配,強化用地報批的協同推進和耕地資源的共同保護;實行“市區聯動、多個池子蓄水”的土地儲備工作機制;實行“一個龍頭出水”的土地供應機制。
二是創新城鄉土地統籌管理制度,切實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土地有形市場,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法有序流轉;加強集體建設用地供后監管,加大對農村閑置土地的查處力度;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激勵空閑宅基地二次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與耕地保護相掛鉤的農村經濟發展用地供應機制,形成耕地保護的內生動力;賦予廣州部分省級土地審批權限,合理增加廣州的建設規模,簡化廣州用地報批程序。
三是實施精細化、差別化土地供應政策。逐步縮小劃撥用地和協議出讓用地的范圍,更加嚴格地執行產業用地招拍掛制度,盡可能減少產業用地的競買準入條件;參照新加坡的標準,修訂和完善產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準入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強化投資率、產出率、稅收貢獻率、科技率、環保率等指標的綜合評價,加強產業用地供應前的評估工作,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在用地預審階段對產業項目進行評估,全面衡量項目供地的可行性;制定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差別化土地供應政策,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吸引高端、現代產業項目“落地”;嚴格執行產業進園的供地政策,新進產業項目用地必須進入園區安排;加強產業用地供應過程管理。試行產業用地短期出讓、期滿評估制度,期滿后產出率等指標達到土地出讓合同要求的予以續期,未達到要求的,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加強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適當利用山坡地用于生態旅游、高端酒店和住宅建設,合理分流對平地資源的利用需求。
引導項目單位優先在“三舊”用地中選址
四是大力推進低效用地二次開發,在存量中找增量。主要包括:開展全市低效用地普查工作,對產業園區實行節約集約用地更新評價,全面摸清、摸準低效用地的家底情況。總結和完善“三舊”改造的土地政策,進一步提高“三舊”改造的質量和效率。舊城改造要更多地強調民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探索建立建設項目使用存量建設用地的約束機制,在項目選址階段,引導項目單位優先在“三舊”用地中選址。探索采取增加土地保有環節稅費(或土地出讓金)等方式,約束低效用地盡快轉型升級。
五是創新土地儲備機制,提高土地儲備質量和規模。加快解決當前土地儲備融資難、安置難、基層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編制我市土地儲備規劃,制定年度土地儲備計劃;按照“多個池子蓄水”的要求,明確市區兩級工作任務和收益分成辦法,發揮區級在土地房屋征收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市、區兩級的積極性;在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力度的基礎上,以政府存量土地房屋為資本,籌建市地產投資公司,封閉運作,多渠道籌集資金;科學制定儲備項目開發方案,統籌安排土地儲備和公共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提前安排拆遷安置房建設,做到“先安置后拆遷”。
六是堅持管控和補充相結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農村和農民保護耕地實行利益激勵;加大對大面積耕地和生態用地的保護力度;按照“邊開發邊補充”的原則,加大土地整治和耕地補充開發的力度。
七是加強基礎信息化建設,促進管理精細化。加快提升地理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建立以“一張圖”為基礎的,“地―樓―房”一體的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強化覆蓋“批、供、用、補、查”,“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的全過程監管,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管理精細化。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多家航企發布北京進出港航班國內客票退改政策2021-01-07
- ·重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大任務 24大要點2020-12-21
- ·“2019年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舉辦2019-01-21
- ·董長瑞:激發鄉村振興的組織動能2019-01-10
- ·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2018-12-28
- ·省文化和旅游廳 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2018-12-14
- ·鄉村振興 規劃先行—《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12-13
- ·河北省旅游高質量發展規劃(2018-2025年)出爐2018-12-12
- ·人大代表進鄉村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2018-12-11
- ·國家頒布的2項“旅游政策”,一項國人歡喜,一項韓國人“難受”2018-12-11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