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濰坊貢獻——對改革開放以來濰坊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為回顧、總結和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及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輝煌成就,講好濰坊故事,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專欄,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各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激勵全市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四個自信”,振奮精神,奮發有為,邁向新征程,開創新局面。
□本報記者 尹莉莉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作為農業大市的濰坊可以說是中國農業農村改革的試驗區。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自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這既是對濰坊農業農村工作的充分肯定、高度褒獎,更是對濰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激勵和鞭策。
今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9月13日,農業農村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部省文件印發了《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作為山東乃至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先行區的濰坊市,又添國家級試驗區,這是對濰坊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肯定,又給濰坊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濰坊在新的平臺上奮力打造全國農業開放發展新高地,將會為全國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濰坊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一個農產品產出大市,多年來濰坊的農業開放發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特別是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外開放和農村改革等方面,探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等,創造了諸多領跑全國的好經驗、好做法。
回望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從改革開放伊始到今天,濰坊敢領風氣之先,敢于探索創新,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業產業化,探索出一條引領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到今天成功創建為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爭創農業“新六產”發展排頭兵,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又先行一步。
“濰坊市還是一個農業出經驗的地方”成為詮釋濰坊農業農村工作推陳出新走向全國的一句經典話語。歷屆市委、市政府牢牢握住了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三農”戰略定位的接力棒,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創造性地回答了農業農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了以創新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鮮明特色,凸現了質量優勢、效益優勢、競爭優勢,讓農業成為濰坊的一塊金字招牌,歷久彌新,也讓“三個模式”成為范例。
抓住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百倍其功謀發展——“濰坊模式”地方經驗“普惠”全國,為全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貢獻濰坊智慧
山東農業看濰坊。作為地方經驗的濰坊農業是如何在普惠全國中行進?
看“表”,濰坊市農業總產值居全省之首,蔬菜、肉類出口分別占全國1/10和1/8。這一組數字背后的農業體量不言而喻???ldquo;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的經驗,多源自濰坊。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全國率先孕育了農業產業化雛形。改革開放初期,先知先覺的諸城市組織商品經濟大合唱,實施貿工農一體化。壽光首創的蔬菜大棚經久不衰,成長為拎得動全國的“菜籃子”,解決了幾億人的吃菜問題……濰坊創造了一系列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經驗,并且讓地方經驗“普惠”全國。
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濰坊抓住了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堅持久久為功,多措并舉,質效優先,明晰發展路徑,農業產業化內涵不斷豐富發展,聚力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推動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濰坊農業產業化從一分實驗田發展到全域品牌化,從一個地區走向全國輻射全國,被稱為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農業成為濰坊的優勢產業,并非一日之功。改革是“濰坊模式”的核心要義。貫穿“三個模式”的主線和靈魂是改革創新。“濰坊模式”“諸城模式”“壽光模式”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各級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辦法破解制約發展瓶頸和矛盾的成功實踐,也是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濰坊模式”著眼破解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從調整生產關系入手,創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營模式和運行機制,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連接,極大地促進了當時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生產積極性,其理論成果、制度成果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歷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初始發展階段:濰坊農業產業化誕生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1992—1993年間。當時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民收入低、務農積極性不高,農業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迫切需要探索一種更高層次、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濰坊市委、市政府著眼于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立足農業農村實際,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破解農戶“小生產”與開放“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積極鼓勵引導縣市區探索創新,認真總結全市各地經驗,并學習借鑒日本、法國、美國等先進經驗,按照產業化的要求,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
1984年起,諸城市先后提出并推行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開始萌芽;1989年壽光市三元朱村引進并創新冬暖式蔬菜大棚,設施農業由此起步并迅速發展。在諸城和壽光的引領帶動下,各縣市區互相學習借鑒、比學趕超。其間,寒亭區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青州市的花卉專業市場建設、昌邑市的苗木基地生產、安丘市的名牌戰略等,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對此,濰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完善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做法的基礎上,于1993年5月出臺了《關于按照農業產業化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的意見》,“農業產業化”這一概念正式提出,在全市范圍內正式推行?;緝群?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于一體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年《農民日報》以“濰坊:農業產業化發源地”為標題進行了宣傳報道,1994年山東省委印發1號文件,號召全省推廣濰坊農業產業化經驗。2001年10月,全國農業產業化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濰坊召開。
提升豐富階段:2003年以來,濰坊市委、市政府圍繞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實施以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龍頭帶動、市場帶動、科技帶動,農民變職工、變民工、變市民為主要內容的“三化、三帶動、三變”戰略;2007年以來,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這一階段,諸城市大力擴大農業出口規模,率先走外向型新路子;安丘市狠抓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安丘模式”在全國推廣;壽光市大搞“蔬菜種子革命”,形成集種苗研發、繁育、推廣于一體的鏈式效應,由此,農業產業化概念得到不斷豐富完善?! ?/p>
高質高效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面臨“天花板”和“地板”雙重擠壓,倒逼打破傳統發展方式,探索以產業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來解決矛盾、問題,作為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的農業“新六產”應勢而生。2012年起,濰坊堅持以品牌農業為統領,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濰坊為全國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再次為濰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兩年來,濰坊市全力創建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強化政策體系建設和要素保障,著力打造引領全市開放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龍頭工程。
當前農村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農業、農村、農民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濰坊市把培植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作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四個城市”建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提升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經營管理水平,爭做農業‘新六產’發展排頭兵”,要求在發展農業“新六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先行一步,為全省全國創造樣板、提供典型。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財政、金融、人才、用地用電等方面引導支持農業“新六產”發展。諸城、壽光等市也制定相關政策,合力推動發展。濰坊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提高了農業質量效益,讓農民實實在在增收,初步走出了以農業“新六產”引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濰坊模式”通過創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把農民與市場緊密連接的路子,通過打造“新六產”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發展農業產業化,濰坊的各縣市幾乎都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縣域農業改革發展之路,這在我國幾乎非常罕見,在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業產業化有其不斷完善、不斷遞升的過程,只有立足市情農情,立足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才能更有活力。濰坊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使農村生產力如核變般釋放,引領農業發展30多年,形成了產業全鏈條、全域品牌矩陣,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從農業產業化“一分試驗田”到農業開放發展“國家試驗田”——濰坊持續創新打造農業高質量芯片,推動“三個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沖破舊的體制機制束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濰坊農業始終與改革、創新和開放并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節點上,又迎來了設立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濰坊再次踏上探索農業開放發展新模式,創新農業綜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征程。這對加快山東農業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具有重大意義,也將為我國農業開放發展提供先行先試樣板和綜合試驗平臺。
回望過去,濰坊農業一直持續不懈地書寫著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的新篇章,沿著改革開放的大道走向全國,這得益于濰坊的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體系的推陳出新,不斷豐富。一是始終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的。二是始終堅持改革的理念、創新的精神。三是始終注重正確處理政府引導與市場、與群眾的關系。四是始終把大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歸根結底也是靠改革開放形成的。推進鄉村振興,一定要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創造性釋放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形成鄉村振興的巨大內生動力。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也正是堅定不移地持續探索實踐,讓濰坊市成功地跨越農業產業化“實驗場”,闊步邁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壽光模式、諸城模式、峽山模式、安丘模式等重要品牌豐富了“濰坊模式”的全域品牌化,讓農業產業化這一分試驗田精耕細作成為“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的全域高端品牌矩陣,打造了濰坊農業走在前列的質量優勢、效益優勢、競爭優勢,優勢疊加成為濰坊農業始終走在前列的動力引擎。
“濰坊模式”緣何歷久彌新?“三個模式”是濰坊以高度的自覺創新和政治站位,在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農業、鄉村振興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構建起符合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制度體系,打造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持續為全省、全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濰坊方案、濰坊模式和濰坊經驗。
“濰坊模式”始終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的。堅持什么制約發展就破除什么,哪個方面制約生產力發展就圍繞哪個方面進行改革。
以發展農業產業化來說,濰坊的各縣市幾乎都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縣域農業改革發展之路,在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壽光走出了這樣一條縣域農業改革發展之路: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通過持續創新的科技化、不斷提質擴面的標準化、專業分工與協同合作的組織化,逐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安全為底線、以科技為動力、以品牌為引領、以標準化生產為抓手、以組織化發展為路徑的“六位一體”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在此基礎上,向全國輸出技術、人才、標準、問題解決方案,帶動全國農民增收致富。
“濰坊模式”始終堅持改革的理念、創新的精神??扛母锲平馍a力發展的瓶頸制約,用創新解決歷史發展進程中遇到的難題,建立順應時代和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
“諸城模式”是諸城市在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等不同階段創新探索成果的總成。自1984年起,諸城市圍繞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推廣當時縣外貿公司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經驗,組織開展“商品經濟大合唱”,把各行各業各部門融合為服務農民的有機整體,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的問題。從1987年起,又大力推行“貿工農一體化”,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農戶為基礎、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以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紐帶的經濟共同體,增強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黨的十四大之后,他們進一步探索實施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推行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經營格局,把傳統農業納入系列化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洜I、企業化管理的軌道,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壽光模式”是對壽光在蔬菜產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會展和標準輸出等不同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經驗的概括。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89年,壽光市以建設蔬菜批發市場為突破,帶動蔬菜生產走向商品經濟舞臺;1989年以來,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研制推廣為標志,壽光市在全國掀起了一場“白色革命”,一舉改變了我國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鮮蔬菜的歷史,奠定了壽光“中國蔬菜之鄉”的地位。從2000年開始,壽光開始舉辦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搭建起了農民與農業高新技術、農產品與市場對接的橋梁,吸引聚集國內外高端要素特別是科技創新資源提升發展層次。近年來壽光開始向全國輸出技術、人才、標準、問題解決方案,帶動全國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向農業現代化邁進。
“濰坊模式”始終注重正確處理政府引導與市場、與群眾的關系。“三個模式”共同的特點就是持續地放活市場,放活基層,放活蘊藏在社會中的創造活力、發展潛力;尊重市場主體地位,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同時,政府不是簡單地放任,而是及時總結、提升、完善,推廣基層的經驗,正確引導基層,正確引導、合理規范市場行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壽光模式解決了人們從“吃不飽”到“吃得飽”的轉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市又引領安全、優質、高效、品牌農業發展,“吃得好”又出現了峽山模式和安丘模式等典型。峽山區高起點起步發展有機農業,先后創建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成為全國“三區”共創唯一單位。安丘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以“安丘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正式在全國頒布實施。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濰坊模式”始終把大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作為檢驗鄉村振興成效的重要尺度,一以貫之地抓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關鍵,著力開拓農民增收新空間、新渠道,讓廣大農民更加富裕,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以蔬菜為例,蔬菜產業是濰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全市蔬菜總產由1990年的207萬噸提高到2000年的1002萬噸,十年翻了4.8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764元提高到2000年的3437元,十年增長了4.5倍。
以壽光市為例。1989年,成功研制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后,時任縣委書記王伯祥親自靠上抓,第二年壽光發展起5000個蔬菜大棚,蔬菜收入增加1億元。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拓展農業產業鏈條,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的集成推廣,不斷推動壽光蔬菜產業實現由“傳統蔬菜種植”“中低端”“種菜賣菜”向“創新驅動”“高端品質”“育種賣苗”轉變。到目前蔬菜面積發展到60萬畝,總產量45億公斤。全市80%以上的園區蔬菜以品牌的形式進入北京、上海等20多個大中城市的400多個連鎖超市和高檔社區。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5億株,自主研發蔬菜新品種50個,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70%,種業研發正在搶占著現代農業制高點。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以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首創者王樂義為代表的壽光人就無償向全國30多個省市傳授蔬菜種植技術,到今天,新一代科技型農民,還走出國門,到美國、韓國、非洲等國家地區種菜,讓壽光蔬菜產業在全國、全球落地開花。
又如,諸城市將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創新方式,完善政策,積極探索和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場(基地)+農民”等經營模式,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在農村社區化服務、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土地經營權流轉、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90%的農產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農民收入的75%以上來源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了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結構布局基本合理、可持續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布局。
開啟“濰坊模式”發展新篇章,再創濰坊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濰坊貢獻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我們就是要始終以習近平‘三農’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三個模式’的核心要義和精髓,以創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鄉村振興的新途徑、新模式,努力在新時代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再創濰坊農業農村發展新輝煌,確保我市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濰坊貢獻,不辜負總書記對我們的鞭策激勵和殷切期待!”2018年7月25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在市委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讀書交流會上的話語堅定有力。
“濰坊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創新突破,融合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濰坊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必須”“三個不能”“三個堅定不移”新時代“三農”思想,特別是用心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視察山東時提出的“三個導向、一個翅膀”的重要指示,系統把握,全面落實。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耕地質量全面提升、現代農田水利設施更加完善、農業科技支撐能力繼續增強、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重大園區和項目加快推進等“八個突破”縱深向“四個融合”推進,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再造農業發展新優勢,確?,F代農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產業融合提升“強”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濰坊市突出四個重點,堅定不移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一是“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濰坊市著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區域化布局、園區化發展,推動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7年,濰坊市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比例達41.8%,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24513家和6664家,國家級現代農業規?;瘓@區達到23個,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10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數量居山東省之首。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值達到1750億元。諸城外貿、亞太中慧、魯豐集團、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在同行業具有較強影響力。在縣域層面,比如諸城市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始終堅持“圍繞龍頭促調整,搞好調整強龍頭”的思路,將龍頭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進行,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就必須圍繞龍頭進行,每發展一項新產業就必須考慮到龍頭建設。目前,諸城市的每項產業都建起了自己的龍頭企業,使各項產業都能夠健康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擴大了農產品加工能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糧食、煙葉、肉類總產量進入全國百強,是國家和山東省確定的糧食、主料煙、生豬生產基地。二是“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的‘生命線’。”濰坊市大力實施農業品牌發展計劃,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培育產業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推行標準化生產,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制定了400多項地方性標準規程,創建為第一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打造了中國食品谷、中百大廚房、壽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地域品牌及各類系列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全面提升了濰坊農產品公共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影響力,得利斯肉食、樂義蔬菜、濰縣蘿卜、青州蜜桃等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已具有較高的市場美譽度。三是把農業“新六產”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新出路、新重點。2017年9月濰坊市出臺有關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的文件,大力發展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2015年獲批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昌邑濰水田園綜合體成為首批省級田園綜合體,寒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玉泉洼、庵上湖、中百大廚房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四是搶抓農業開放新機遇,走出一條以開放引領產業融合之路。濰坊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突出重大平臺、重點項目,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占全國的1/18、1/8。五是打造代表中國農業高端發展的典范和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龍頭。壽光菜博會成為國內唯一的國際性蔬菜專業展會。從2012年8月,濰坊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中國食品谷”高端品牌,已完成境內外注冊,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東亞畜牧交易所獲國家批準設立并健康運營。目前,總投資40億元的中國濰坊畜禽產品交易城、投資10億元的食品谷總部基地和總投資5億元的中百大廚房已投入運營,涵蓋了種、養、加、運、銷全產業鏈。隨著“中國食品谷號”濰坊至昆明鐵路冷鏈班列首發,濰坊開始著手打通中國第一條內陸連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專業化鐵路冷鏈物流通道,對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六是不斷加強農業開放發展平臺建設,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推動濰坊農業開放發展。我市堅持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謀長遠可持續發展,積極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農業“引進來”“走出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產業化技術及產能輸出,加強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國際交流合作,打造濰坊農業新樣板。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作為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試點項目,被納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10+2”重大工程項目。綜試區匯集高端要素,大力推進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步伐,為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目前,國際院士谷已經與30余名院士專家建立合作關系,取得420多項科研成果,通過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建立中美食品與農業創新中心,著力打造集食品安全體系共建、食品工業技術升級等為一體的高端平臺。下一步,綜試區將重點抓好農業孵化培訓中心、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農業大數據平臺、高端食品加工產業園等在建項目建設進一步集聚高端要素。以試驗示范農業開放發展新模式為契機,整合全球農業和食品領域的教育、人才、科技、產業、政策等優勢資源,著力打造集食品安全、可持續農業、食品生產研發、教育培訓、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為一體的國際化高水平開放平臺。
人居融合提升“綠”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2013年11月視察山東時特別提出“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濰坊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創新發展方式,走低碳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實施綠色發展計劃。制訂綠色農業發展專項規劃,統籌“產、銷、管”三個環節,實施“減、改、轉、管”四項專項計劃,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了“零增長”。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臺《禁用限用劇毒高毒農藥條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9%。大力推行綠色控害技術,建立了綠色防控示范區32處,綠色控害面積達到450萬畝。綠色食品及以上認證374萬畝、其中有機3.5萬畝,產量分別達到590萬噸、2.8萬噸。組織實施了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改良退化土壤30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2016年7月,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來濰坊調研時,對土壤改良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按照功能配套齊全、生活服務周全、基礎設施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的標準,建成達到集中居住標準的農村社區225個,爭創省級以上各類特色鎮村110個,51%的村莊達到省美麗鄉村標準,鎮級污水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自來水,規模化集中供水在全國率先整建制達到國家新的飲水安全標準。城鄉環衛一體化“昌邑模式”獲“全國環衛行業創新獎”,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標準化試點項目并在全國推廣。
要素融合提升“優”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濰坊市圍繞破解“政策扶持不給力”難題,在資金、科技、金融、土地等生產要素方面下功夫,整合集聚,融合發展。一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濰坊市圍繞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第一動力,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建設創新型科研平臺,引進創新型科研人才,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加速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庫引擎。今年6月,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在濰坊峽山湖畔正式開工建設,將實現北京大學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濰坊良好產業基礎的強強聯合,致力于現代農業前沿跨學科研究,將建設30個世界前沿實驗室,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國家、省、市三級“人才庫”“成果庫”“智力庫”。“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壽光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山東華盛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山東華良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高端農業科研平臺加快建設,蔬菜種苗繁育基地已發展到200家,種苗年繁殖能力達到14億株,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135個,打造著蔬菜產業的“中國芯”。二是創新財政資金投入使用機制。濰坊市2014年底啟動實施了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統籌考慮各項資金的支持內容,綜合水利、土地、農業、林業等項目實施,將項目區建設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的高標準農田,整合資金近6億元。調整完善“三項補貼”政策,累計發放補貼近7億元。綜合采取直接補助、貸款擔保、融資增信、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基金投入等方式,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其中依托市金融控股集團組建6支涉農產業基金,累計完成投入16.1億元。三是加快農村金融、保險服務體系建設。濰坊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信用社股份制銀行化改革,實現了金融服務終端進社區、到農村,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金融網點和服務全覆蓋。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等9大類涉農抵質押貸款,累計支持農戶超過23萬戶,發放貸款300多億元。四是科學配置城鄉土地資源。大力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探索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將騰出的土地指標在縣市范圍內統籌使用,將1-2畝土地增值收益返還農村。
服務融合提升“活”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濰坊市圍繞解決“服務不到位”難題,整合政府、市場、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各方力量,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經營主體規?;?、小農服務社會化。扎實開展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濰坊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昌樂縣國家級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經驗得到龔正省長簽批,受到國家農業部評估組的高度肯定,中央農辦《農村要情》、《焦點訪談》等相繼刊發報道昌樂改革試點經驗。建立全國首家省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率先創設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目前已辦理各類涉農產權抵押業務3145筆,實現融資額8.6億元,支持涉農貸款9.8億元。扎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思路,扶持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00多個,規范發展放心農資店1879家。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濰坊農機產業產值占全省、全國的1/2和1/4,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2%?!?/p>
把供銷社作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探索建立“1+N”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建成和在建的為農服務中心累計達到161處,土地托管面積超過400萬畝。探索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土壤熏蒸修復”“職業農民培訓和創業孵化”等4項可復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經驗做法,其中土地托管經驗在全國推廣。
我市以習近平“三農”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三個模式”的核心要義和精髓,以創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鄉村振興的新途徑、新模式,準確把握“全面振興”這個根本要求,準確把握“融合發展”這個大趨勢,準確把握“農民增收”這個關鍵,準確把握“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準確把握“健康有序”這個基本要求,努力在新時代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再創濰坊農業農村發展新輝煌,確保濰坊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濰坊貢獻。
百倍其功謀發展,一以貫之出新意——做好鄉村振興和動能轉換兩篇文章,繼續以改革敢領風氣之先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
“三個模式”是習總書記對濰坊的極大褒獎,更是極大鞭策和期待。同時,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濰坊模式”,也必將隨著科技發展和改革深入,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濰坊如何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戰略,發揚優良傳統,勇立改革潮頭,不懈創新探索,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繼續探索新路、奮發有為、走在前列,著力打造新時代“濰坊模式”升級版?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多年濰坊農業發展之路,正是敢領風氣之先,讓農業農村改革勇立時代潮頭,奠定了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的基礎和條件。從產業看,發展動力、產業組織、產業層次加速變化。濰坊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出全國7.5個百分點,全市土地規?;洜I比例達到63.9%(泛指土地流轉和托管經營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達到775個。一批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從市場主體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迅速成長。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個數(分別達到87家、216家、54家)均居全省第1位,成為濰坊市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從農村看,居住形態正加速變化,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價值加速顯現。一批強村已經達到了五個振興的標準,一批鎮村后發優勢明顯,對濰坊市的引領作用、在全國全省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全市225個新型農村社區達到集中居住標準,近70萬農民實現了居住社區化。一大批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風貌鎮村已經形成或加速建設,鄉村文化資源積淀深厚,潛力巨大。從城鄉融合看,城市要素流動潛在欲望強烈并加速釋放。濰坊市返鄉創業人員已達1.6萬人,工商資本下鄉規模已達200億元以上。僅諸城市就有150多家企業,踴躍投身鄉村振興。最主要的是經過農村改革發展的長期實踐,培育了改革創新的鮮明基因和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隊伍,這是濰坊市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最寶貴的財富。
進入新時代,曾經創造了很多享譽全國的經驗、模式的濰坊,如何奏響新時代濰坊農業鏗鏘前行的節奏,聚焦新時代農業奮進的步伐,讓農業農村改革又走在前列?
我們看到,濰坊緊緊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的“三個導向”要求,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農商互聯標準化試點等重要改革,全力創建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全市農業規模化、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國際化水平快速提升。今年以來,深入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赴蘇浙粵學習交流會精神,對表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標先進地區經驗,認真找差距、明方向、理思路、定措施。召開市委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讀書交流會,讓全市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準確把握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核心要義和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意圖,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加快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推動我市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濰坊力量。
改革是“濰坊模式”的核心要義。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濰坊市強化了規劃引領、改革開放、創新創業和組織領導“四大支撐保障”。借鑒浙江等地經驗,按照定位高遠、理念先進、目標明確、特色鮮明、模式科學、布局合理、步驟明晰、機制靈活的要求,提升規劃編制質量,全面銜接“十三五”規劃、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四個城市”建設,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要統籌城鄉空間規劃。濰坊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創新用活土地政策助力鄉村振興的17條意見,正在加快制定配套實施細則,確保在基層盡快落地見效。濰坊市在農業對外開放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國家級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即將批復、東亞畜牧交易所投入使用、“中國食品谷號”鐵路冷鏈班列開通運行、得利斯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海外并購并在國外投資建廠,基本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農業開放合作新格局。推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思想觀念、政策環境、平臺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突破,為農村創新創業搭建更大舞臺。加快建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濰坊市今年的全市科學發展考核辦法中鄉村振興作為專項賦分250分、占1/8。
當前,濰坊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在改革發展中不斷賦予“濰坊模式”新的時代內涵,加速由注重產業發展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跨越,與中央和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相銜接,從濰坊的實際出發,形成有濰坊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子。
濰坊市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的要求。對當前正在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有不少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必須緊緊扭住產業振興不放松,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千方百計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濰坊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把產加銷、貿工農連為一體,有效促進了城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金融、科技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釋放了農村生產力。特別是近年來,濰坊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緊緊扭住“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這兩個關鍵,突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探索發展了以中百大廚房、優渥有機匯等為代表的終端型新業態;以昌樂庵上湖、臨朐宋香園等為代表的體驗型新業態;以華以農業、壽光大西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為代表的智慧型新業態;以坊子玉泉洼、青州一正有機農牧等為代表的循環型新業態,新產業新業態不僅推動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還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這說明,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只有產業發展,才能為鄉村繁榮、農民富裕提供物質條件。
啟示二:必須持續不斷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活力。濰坊市農業農村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從未停步、探索從未停止。比如諸城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把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作為事關全市改革發展大局的大事來抓,跑的是“接力賽”,唱的是一臺戲,不搞“一個將軍一道令”。這是保持諸城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常勝不衰的根本保證。我國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不可能一個方子包治百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特別是在解決“人、地、錢”三個關鍵問題上,需要各地積極探索。濰坊市打出了涉農資金整合、發展農村金融等系列“組合拳”,設立了100億元鄉村振興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同時提出做好回、下、育、引“四篇文章”,著力解決人從哪里來的問題。鄉村振興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一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另一方面全力清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超前探索,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
啟示三:必須堅持產居一體,改善農村環境條件,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是農民聚居的家園,是都市人“記住鄉愁”的心靈歸處。濰坊市根據新形勢下農村發展的特點,大力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不斷完善道路、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建成225個農村新型社區。今年又重點謀劃了“2221”工程,重點打造20個特色小鎮、20個田園綜合體、200個農村新型示范社區和100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并促其連線成片,著力打造旅游帶、聚集區、先行區,讓鄉村真正成為農民創業就業的地方、城市人休閑消費的地方、社會資本愿意投資的地方。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在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必須同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功能完備、服務配套、美麗宜居的新鄉村。
啟示四: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濰坊市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鏈循環,大力推行綠色控害技術,保護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全面推廣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增強綠色農產品和良好生態環境的供給能力,主動適應了農產品消費結構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的趨勢。其中擁有山東省最大水庫的峽山區守護發展“綠心”,立足保水護水,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目標定位,堅持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理念,嚴格按照“園區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營銷”有機產業發展“四化”模式,積極推進以有機產業為引領的現代農業,打造“濰河有機產業帶”核心區域,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2個,有機認證面積22.7萬畝,成為山東唯一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的單位。濰坊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有效路徑的有力證明。
啟示五: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領導、政府支持、市場推動和農民參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黨委、政府必須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像壽光模式,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在發展初期成立蔬菜領導小組,統一采購蔬菜種子和大棚用無滴膜,能夠在整個壽光掀起建大棚種蔬菜的熱潮,繼而冬暖式大棚技術以星火燎原之勢傳遍大江南北,就是它不但為廣大農民種下了一棵實實在在的搖錢樹,在深化人們的市場經濟觀念,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升級諸多方面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影響了幾代農民。像諸城模式,聚焦農民增收、產業興旺,推行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和農業產業化,讓廣大農民直接從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收益。每次改革都聚焦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個關鍵,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體現了政府在推進改革、引領發展中的大作為。無論從時代價值來看,還是現實意義來說,只要用心圍著農民轉,是農業農村工作走向成功的制勝韜略。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鼓勵農民直接參與家鄉建設,把農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在產業振興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推陳出新,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完善利益聯結機構,讓農業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在推動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上實現創新突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加快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時不我待。推動我市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濰坊力量?! ?/p>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多家航企發布北京進出港航班國內客票退改政策2021-01-07
- ·重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大任務 24大要點2020-12-21
- ·“2019年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舉辦2019-01-21
- ·董長瑞:激發鄉村振興的組織動能2019-01-10
- ·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2018-12-28
- ·省文化和旅游廳 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2018-12-14
- ·鄉村振興 規劃先行—《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12-13
- ·河北省旅游高質量發展規劃(2018-2025年)出爐2018-12-12
- ·人大代表進鄉村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2018-12-11
- ·國家頒布的2項“旅游政策”,一項國人歡喜,一項韓國人“難受”2018-12-11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