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
正確理解全域旅游,應避免陷入一些認識誤區。
其一,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建景點景區、到處建賓館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關注景點景區、賓館酒店等建設的系統性和規劃布局的合理性。景點景區、賓館酒店建設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質量、層次,但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千萬不能把增加景點景區和賓館飯店數量、擴大規模等同于發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現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遍地開花”,四處泛濫。
其二,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進行旅游開發。全域旅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開發性保護模式。全域旅游強調的是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通過全面優化旅游資源、基礎設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產業布局,更好地疏解和減輕核心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更好地保護核心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
其三,不是所有地區都有條件在近期實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進,切不能搞運動,不能刮風。有條件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地區,一般應具有幾個“主”的特點:區域內有明顯的旅游主打產品,旅游資源稟賦高,旅游產業覆蓋面廣,旅游業有優勢成為該區域的主導產業、主體功能、主打品牌。當然,隨著經濟社會和旅游業不斷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具備發展全域旅游的條件。
其四,推進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簡單復制、粗暴克隆。從實際出發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探索針對性舉措。百花齊放、豐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我們既要進行頂層設計,出臺創建標準,更要鼓勵各地的首創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點一味、千域一樣的呆滯狀況,要形成色彩斑斕、百花爭艷、各具特色、生動活潑的現代大旅游格局。
其五,全域旅游不可無序而為,一哄而起。要通過重點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市、區)、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市)進行示范引導。理論上講,全域旅游在空間上不應局限于行政區劃,既可以是省、市、縣、鎮、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區劃的旅游區域、經濟區域。但是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資源推進發展,這個階段有必要鼓勵重點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市、區)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市)。
二、為何推進“全域旅游”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變革旅游發展模式,加快旅游發展階段演進,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一)推進全域旅游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現實要求,也是旅游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習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失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階段的偉大勝利,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全域旅游與五大理念高度契合。推進全域旅游,正是落實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
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全域旅游本身就是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發展模式的創新,是旅游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游發展空間,培育區域旅游增長極,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培育旅游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實施旅游品牌驅動戰略和創造旅游發展新引擎。
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的重要保證,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全域旅游是推進協調發展、提升發展質量的有效載體,有利于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協調;有利于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促進景點景區內外協調;有利于推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促進城鄉協調;有利于完善產業配套要素,促進軟硬件協調;有利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促進規模質量協調。
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實行全域旅游有利于發揮旅游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優勢。發展全域旅游,把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避免陷入“破壞環境換取產值——花費巨大投入醫治環境創傷”的惡性循環。
開放發展是我國基于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歷史總結,也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旅游業是天生的開放行業,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構建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走全方位開放之路,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
共享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選擇。全域旅游是釋放旅游業綜合功能、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美麗生態環境。實施全域旅游,促進城鄉旅游互動和城鄉一體,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并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穩增長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發展全域旅游,是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推進全域旅游有利于統籌出臺鄉村旅游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游資產;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于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三)推進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從短缺型旅游發展中國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游已經從少數人的奢侈品,發展成為大眾化、經常性消費的生活方式。旅游業已經從外事接待型的事業,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旅游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旅游市場已從入境游為主,發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階段。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旅游業仍然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問題:1.現行旅游管理體制與“兩個綜合”(綜合產業和綜合執法)不相適應;2.旅行社、導游管理體系和行業隊伍水平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3.一些地方旅游市場秩序混亂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目標不相適應;4.旅游產品和以廁所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供給與旅游爆發式、井噴式市場需求不相適應;5.企業對門票經濟的過于依賴與廣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適應;6.旅游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國際規則不相適應;7.旅游投資、經營環境與投資者、經營者的要求不相適應;8.黨委、政府及部門對旅游業的實際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與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適應;9.旅游管理部門隊伍建設、全行業隊伍建設、從業人員素質與旅游高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等等。這些不相適應的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全域旅游國內經典實踐經驗——以國家首批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為例2016-03-04
- ·武夷山推出“全域旅游”概念,打造旅游產業“升級版”2016-03-04
- ·峨眉山市全域旅游漸入佳境2016-03-04
- ·打造“一核兩帶三廊七板塊”寧夏全域旅游空間布局2016-03-04
- ·安徽省迎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熱潮2016-03-04
- ·《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2016-03-04
- ·分級聯動、分類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2016-03-04
- ·全域旅游是新階段旅游發展總體戰略2016-03-04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