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漫步――傾聽流傳著世代耕讀的傳說
一場秋雨過后,天高云淡,秋風送爽,我來到你的身邊,從此你便永遠地印在我的心底,似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浮云,如那輕浮吹面的晚風,流失的歲月輾轉成了一段深深銘記的回憶,輕輕地訴說著那流傳古老世代耕讀的傳說。
攝影/a_song_
風景秀麗的頤和園,景色怡人的西堤素有北國的江南之美稱。如果說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長廊盡顯頤和園的皇家園林氣派。那么西堤便是頤和園的后花園,它幽靜、清新、秀美。對于大多數游客來說,西堤是鮮為人知的地方,所以這里的游客并不太多。少了許多擁擠和喧鬧,閑庭信步于其間倒也顯得十分悠然。美麗的西堤風景如畫,秋高氣爽漫步于西堤上,伴著粼粼的湖光,秋風輕拂垂柳,望著那賞心悅目的翠綠,心情無比舒暢。
從西堤景觀簡介中得知,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沿堤遍植桃柳桑園,春來柳綠桃紅、芳草芊綿;夏季松柏蔥蘢,荷花滿塘;深秋霜葉丹紅、層林盡染;寒冬松櫨擎雪、冰溪如晶,具有經典“北國江南”之美。是京城唯一一處不用受舟船勞累之苦,便能領略江南美景的好地方。西堤上仿蘇堤而建的六座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的橋亭,在綠樹的遮掩下,倒映于碧波之中。行走在其間仿佛是步入了人間仙境。坐在氣派的“景明樓”廊子里小憩,觀賞著頤和園的湖光山色,遙望玉泉山的古塔,實乃十分愜意。遺憾的是事過遷境,西山腳下的稻熟滾滾的田園美景一去不復返了。
攝影/a_song_
長長的西堤上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垂柳滿堤、古桑滄桑。 柳枝垂掛在波光粼粼的湖畔上,隨風搖曳、婀娜多姿。西堤的柳樹群種中,生長著19棵乾隆年間種植的古柳,它是北京地區年代最久,遺存數量最多的古柳群落。它們歷經百年的滄桑,在不斷的洗劫和災難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了,傲然挺立在西堤岸上。
頤和園內的耕織圖是一組模擬田園風光的景區。耕織是封建時代兩種最基本的生產活動,歷代畫家都很重視這一題材。據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就鑄銅牛沉于水底防范水患。唐代以后,改為將銅牛置于岸上。昆明湖北岸的銅牛也是出于相同目的。傳說銅牛是牛郎,西堤風橋則住著織女,兩人以“天河”(昆明湖)相隔。代表織女的就是西堤的耕織圖和機織房。新恢復的西堤園林耕織圖使頤和園的景觀更為完整。景區主要由澄鮮堂、延賞齋、蠶神廟、《耕織圖》石刻長廊等現代恢復的清漪園時代建筑、內部陳設以及自然景觀環境組成。耕織圖景觀折射出250多年來中國榮辱盛衰的歷史。讓我們漫步在西堤上靜靜地傾聽那流傳世代耕讀的傳說。
攝影/ a_song_
頤和園 簡介: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距北京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頤和園于1987年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
攝影/ a_song_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文章來源:地理論壇 原文鏈接 原文作者:瑞木鴻鳥 實習編輯:歐陽宇)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