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化建設的科學之道值得借鑒
加強"政府主導" 促進"全民創享" 匯聚文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新加坡建國幾十年,在優先專注經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開始重視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把文化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基礎,使新加坡在國際激烈競爭中立于不販之地。1989年,新加坡文化藝術咨詢理事會提出了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成為新加坡文化藝術發展分水嶺。報告促進了國家對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認識:賦予國家個性;提高生活質量;加強社會凝聚力;為旅游和娛樂業服務。同時直接促成藝術理事會、國家文物局、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新加坡美術館、亞洲文明博物館、國家圖書館體系等機構和場所的建設。
2002年,新加坡政府公布"創意產業發展戰略",把藝術、經濟、科技結合起來,將新加坡建設成文藝復興城市、全球文化和商業設計中心、世界媒體城。政府(public)為落實這一戰略,投入巨資分期實施了"藝術無處不在"(Arts Every Where)計劃、"巧思妙想計劃"(Design Singapore),"藝術之旅計劃"(Arts Tourism),"知識新加坡計劃"(Knowledge Singapore),鼓勵和扶持私人企業和機構(Private)舉辦文化創意機構從事文化創意活動,調動和擴大民眾參與文化創意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面,形成新加坡特有的3P(Public,Private,People)推動,3E(every one,every time,every where)參與的文化發展機制。
新加坡"政府主導",促進"全民創享"的文化發展實踐啟示我們:經濟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要重視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我國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戰略,既是經濟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人民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民族和平崛起的需要。建設文化強國、強市,首先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要有重大戰略規劃的引領、具體政策計劃的實施、較大投入和人才的支撐;同時要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廣泛調動和激發企業、社會、全民的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
堅持"多元包容" 突出"主流引領" 明確文化發展的時代方位
新加坡是新移民國家,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人分別占76.8%、13.9%、7.9%、1.4%,其信仰、語言、習俗都不相同。新加坡實施"種族平等相處,文化多元并存"的政策,法律特別禁止傷害種族和諧、挑起宗教沖突的行為。國花卓錦?萬代蘭的唇片四綻,象征新加坡四大民族和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四種語言的平等??偫韲鴳c講話用多種語言,國家推行英語和本族母語雙語教學;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活動場所并存;社區各族大雜居,政府組屋居住嚴格按種族比例分配;學生混合就讀,學校即是各族文化溝通融合之所。
新加坡同時又是華人主導的國家,不僅華人人口占絕大部分,而且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主要由華人掌控。帶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深受英美文化的浸潤、包裹在東南亞文化之中的新加坡,通過吸收多元文化的精華,成功支撐起國家的快速崛起,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新加坡華人的經濟鄉戀、文化鄉愁日增。早在1979年,新加坡政府主導了“講華語運動”,華語成為新加坡華裔的母語,新加坡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針對華人生育率低導致華人比例下降的傾向,政府出臺了鼓勵生育政策并實施了主要面向中國引進人才和勞工的計劃。新加坡"多元包容、主流引領"的文化發展實踐啟示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華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內部文化多姿多彩,外部文化影響巨大深遠,我們的文化建設一是要保護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其融合性;二是要在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建設以漢族文化為主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的現代中華民族文化。
利用"兩種資源"面向"兩個市場" 開辟文化發展的廣闊空間
新加坡是個蕞爾小國,本土文化資源貧乏,國內人口很少,本國文化市場不大,但新加坡充分利用其多文化交匯中心的文化優勢和國際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國內有限的文化資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運用國外文化資源,引進、創意、包裝、轉換成"新加坡設計制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一方面滿足本國民眾和觀光游客的文化消費,另一方出口到周邊和全球不同種類文化群體購買消費,開辟了無比廣闊的文化市場。新加坡正試圖將這個地圖上的小紅點打造成環球文化娛樂消費之城、環球文化創意出口之都。一方面,實施"藝術之旅計劃"(Arts Tourism),通過引進優秀人才、聚集名牌商品、整合頂尖創意等手段把新加坡打造成花園城市、娛樂之都、購物天堂、會展中心、游玩勝地,每年吸引1400萬高端游客來消費。另一方面,實施"巧思妙想計劃"(Design Singapore),通過引進培養創意設計人才、建設媒體科技城等手段推動影視、動漫、游戲、數媒、設計等產業發展,形成"文化產業基地",將這些創意設計產品和服務從新加坡這個"文化集散碼頭"銷往全球。
新加坡利用"兩種資源",面向"兩個市場",開辟文化發展的廣闊空間的實踐啟示我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既要充分珍惜和深度運用我國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深厚豐富的文化資源,又要善于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要素、利用世界優秀創意人才、資本和科技,打造中國文化品牌;既要面向國內市場發開發內向型創意文化產品,滿足國人文化消費,又要面向國際文化市場開發外向型的創意文化產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穩固"傳統支撐" 培育"創新驅動" 增強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新加坡建國只有47年,其前身淡馬錫的歷史不過200年,之前只是原始荒蕪的海島,沒有過多的文化歷史遺跡和事件。但新加坡卻對歷史不長、數量有限、特色不獨、規模不大的歷史街區、文化建筑、文物遺址格外珍視、原樣保護,使之與現代化的國際都市和諧并存、交相輝映,和國家博物館、土生博物館、亞洲文明博物館點面結合、虛實相間,共同講述著新加坡的故事,訴說著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新加坡公民感到歷史的記憶和根的存在,從而產生歸屬感,也讓來新加坡的商旅人士領略其獨特歷史變遷和城市風貌,感覺"文化沙漠"很有文化,值得流連。
新加坡是彈丸之地、移民新國,文化資源既不豐厚,也不獨特,但是近年卻十分注重發揮其東西文化交匯、資本科技發達、人才人流密集的優勢,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大膽創新、無中生有,打造了不少世界頂尖級的文化創意品牌項目,如填海建造的"新加坡綜合娛樂城",自然和人造的"濱海花灣花園",圣淘沙全球最大飛禽公園等,創意疊現,驚喜不斷,令人陶醉其中,樂而忘返,使游客停留從3天延致5天。還有創新設計在彈丸之地舉辦"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舉辦"世界青年奧運會"等,使新加坡成為動感的城市、都市的國家。新加坡的"傳統支撐、創新驅動"的文化發展實踐啟示我們:在中國現代化、城市化、國際化如火如荼的進程中,一是要保護好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它的價值和載體,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它是文化傳承的根基、文化創新的源泉;二是要海納現代文化、與科技結合、與產業融合、與資本對接,創意、創新、創造出中國特色、國際特征、時代特點的文化內容和樣式。
依托"同根同源"堅持"互補互惠" 深化中新兩國的文化合作
新加坡是華人主導的唯一海外國家,大部分華人只是近現代才從中國福建、廣東等沿海移民而來,一部分是當代中國移民,其與中國同根同源,今天基本保存著中華的語言、中華的文化、中華的習俗,他們視中國為家鄉和祖國。特別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新兩國經貿政治交往密切,新加坡是中國第9大貿易國,中國是新加坡第3大貿國,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民間交往密切,文化交流日趨活躍。我們認為中國和新加坡有著更廣闊的文化合作的空間。新加坡不僅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中心,而且是全球東西南北地理的交通樞紐,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和轉運碼頭。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可以說是新加坡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供應地和產品消費大市場。
進一步深化中新文化合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加強文化人才教育培養的合作,中國幫助新加坡培養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文藝術人才,新加坡幫助中國培養國際水準的創意設計、跨國經營人才。二是加強華文教育和傳播的合作,中國幫助新加坡在學校和社會深化華語及中華文文化的教育,新加坡幫助中國將華文向東南亞和世界的傳播。三是加強中新兩國影視、動漫、游戲、美術行業的合作,發揮中國的題材、資源和內容優勢,放大新加坡的轉換、技術、科技和渠道優勢,共同打造"華流"文化藝術產品。四是加強文化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推進新加坡商界和公民到中國觀光旅游、尋根問祖、投資興業,逐步暢通中國公民到新加坡觀光旅游、學習考察。五是在新加坡加快建設、使用好"中國文化中心",成為中國向新加坡國民展示、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新加坡國民感受、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里文外商”創新打造文化小鎮樣板!2019-05-12
- ·特色小鎮的街道創新設計2019-05-12
- ·親子游新理念:自然+未來主義,農場+商業2019-05-12
- ·創造每年5000萬人流量神話的商業綜合體,長啥樣?2019-05-12
- ·用商業街景區化概念提升商業地產品質2019-05-12
- ·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助力臨滄旅游新突破2013-12-18
- ·褪色的搖籃 走進工業革命發源地伯明翰2013-12-10
- ·溫泉之旅 全球最奢華的十處溫泉療養地2013-12-10
- ·追著節日走 兜兜轉轉英國最棒圣誕集市2013-12-03
- ·泰國“醫療旅游”成熱潮警惕落入非法陷阱2013-12-03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