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凋敝破敗到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龍崗百年老村這樣變形
沿著吉華街道甘李路一路向西上行,不多遠便可看到這樣一個客家村落:隨處可見的亭臺樓閣溢滿悠悠古韻,依依垂柳道不盡百年風華,一條條青石小道似在訴說著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
從被人戲稱“第三世界”的偏僻角落到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從凋敝破敗到華麗轉身,如今的甘坑客家小鎮可謂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間靜默地書寫著一個百年老村的“變形記”。
這個百年村落的轉型縮影,既是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洪流中所激蕩起的璀璨浪花,也預示著新一代的甘坑人,在洗腳上田、“種”完房子后,正昂首邁進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時代。
昔日:百年老村日漸凋敝
在客家話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溝,“甘坑”是因泉眼遍布、溪水甘甜而得名。35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甘坑始祖看中了這里四面環山、山間有水的自然環境,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80年前,村民鄧連順將革命的火種引入甘坑,成為甘坑第一個共產黨員,而后,素來與世無爭的甘坑先后有6人為了抗戰壯烈犧牲。
江河流轉,物換星移。從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到被人遺忘的“第三世界”,從紅色村莊到被列入深圳市“扶貧奔康工程”幫扶對象,甘坑人曾經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甘坑人后反倒成了桎梏甘坑發展的瓶頸——甘坑老村地勢低洼、逢雨必澇,30多間老屋年久失修,加上風雨侵蝕都已成為危房。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甘坑出了名的偏僻,外地人都把這兒稱作‘被人遺忘的角落’。”對于土生土長的“老甘坑”張新民來說,他對當時甘坑的凋敝破敗記憶猶新,“那時候,要從甘坑去布吉鎮政府辦點事情非常不便,中途要轉好幾趟車不說,還大多是崎嶇不平的山路。”事實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時,同處大布吉的坂田、崗頭等都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相繼發展起來,曾經宜居宜業的甘坑卻如同一位日漸垂暮的老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諸多原因讓其變得“步履沉重”,不得已落后于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陳女士從老家河源來到甘坑打工,每當回憶起當年的甘坑她仍感慨于它的破?。?ldquo;當時的甘坑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臟亂差。”那時候的陳女士時常望著周遭塵土漫天、泥濘不堪的路面發問:“這個地方什么時候能變好?。?rdquo;
轉折:關鍵抉擇留住文化之根
歷史總在冥冥之中被創造或改寫。最開始,對于甘坑老村的改造,世代棲居于此的甘坑人誰也沒有思路。2010年,抱著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想法,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決定把整個老村的老房子按照當時的價格統租下來,租期15年。
老屋租下來后,光放著總不是辦法,該怎么處置呢?有人主張拆遷賣地,有人主張拆舊建新……眾說紛紜之下,一種對甘坑老村樸素的眷戀情結影響了當時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負責人做出的關鍵抉擇。“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實現一夜暴富的誘惑確實曾讓甘坑人心動。”甘坑社區黨委書記、時任社區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長的謝俊風說,一番權衡之下甘坑人有了更深遠的思考:曾經遍布山間的泉水幾盡干涸,曾經為國家創匯的果樹已被連根拔起,曾經飲譽東南亞的客家涼帽也已幾近絕跡……假如把這些記載甘坑先輩拓荒足跡、見證客家人奮斗歷程的古老村落全部拆了重建,勢必無法留住客家傳統文化與民俗記憶的根。
“祖輩創業艱辛,我們不能毀掉他們留下的寶貴遺產。”2011年,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組織人員前往坂田手造文化街參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布滿木雕、刺繡、書畫的店鋪……這條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區新貌為甘坑人打開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環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仿效坂田手造街,將其改造成傳承客家民俗記憶的文化旅游生態園?
于是,在區、街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甘坑人選擇對老屋村進行修舊如舊的古村落保護性開發,并制定了保護和改造計劃:以甘坑老村為重點,利用甘坑社區保存較好的客家歷史文化及建筑風貌,整合社區宅基地及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土地,通過綜合整治、修舊如舊等方法,打造傳承客家文化的風情小鎮。
重生:客家小鎮迎來驚艷亮相
2011年,正欲對甘坑老村進行修舊如舊、保護性開發的甘坑人,等來了恰逢其時的“東風”。
這一年,有位名叫江坤城的客家商人來到甘坑。初來乍到的他給甘坑人送來了一份“大禮”:在對幾十間老屋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又把自己上世紀90年代從閩贛等地收集來的十來座明清時期特色古建筑搬至甘坑,這也奏響了甘坑老村重生的序曲。于是乎,客家民俗的碉樓、廣府風格的騎樓、江南情調的閣樓、瑤族風情的吊腳樓等記載客家人從中原大地一路遷徙到南方邊陲、不斷吸收各地文化精華形成的珍貴文化遺產,在改造后的甘坑客家小鎮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世界似乎有著這樣一種魔力:一群人開拓創新的歷程總是會牽動另一群原本與之毫不相干卻志同道合者,從而使兩者產生某種聯系與交融。堅信以現有風土人情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還可使古老村落涅槃重生的甘坑人,在2016年的文博會上成功引來了華僑城這只“金鳳凰”。雙方簽署了500億元的合作協議,欲圍繞“文化+旅游+城鎮化”戰略模式,建造集文化、生態、科技、旅游四位于一體,擁有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范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6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打造蜚聲國內外的“中國文創第一鎮”。
2017年7月15日,以“文旅融合與特色小鎮”為主題的2017中國文化旅游高峰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會上,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文化旅游融合先導區試點名單,經過一年多探索與開發的甘坑客家小鎮從全國10個省(自治區)40余個申報的參評試點項目中成功突圍,榮膺2017中國文化旅游融合先導區(基地)試點。這也標志著,古老的甘坑老村正式蝶變為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
鵲起:IP開發之路越走越寬
客家文化是甘坑客家小鎮的文化根基。然而,深圳客家村落很多,僅僅停留在“客家文化”層面難以將其進一步IP化。素以IP開發和保護為業務根基的華僑城文化集團在研究和挖掘中發現,客家涼帽是一種辨識度非常高的文化符號,不僅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坑也因此聞名。
“甘坑客家涼帽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如今,甘坑人雖早已不再以編織涼帽為生,但這份手藝卻傳承了下來。”之所以鎖定小涼帽作為甘坑的文化IP,正是力圖使小涼帽這一客家生活資源轉化為旅游共享資源,通過小涼帽IP化,把傳統客家文化資源轉化為世界通用語言和行為載體。
2016年8月,結合涼帽元素,加上古色古香的小鎮氣質以及人們對客家女性賢惠、勤儉的認知,創作出了小涼帽姐妹及鐺鐺狗的形象。小涼帽IP正式誕生,甘坑客家小鎮的“IP Town”之路就此拉開序幕。2017年5月,小涼帽形象亮相文博會,登上央視《新聞聯播》;2017年9月,首部中國本土文化“IP+VR”原創電影《小涼帽之白鷺歸來》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斬獲兩項大獎……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通過開發IP孵化策略,逐步形成了囊括繪本故事、國際賽事、特色景觀、文化活動、服務設施、新型農創、創意酒店、親子農莊、V谷樂園、VR郵局、VR電影的全套產品矩陣。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沐浴在冬日暖陽中的甘坑客家小鎮,雕梁畫棟的客家民居鱗次櫛比,布滿青苔的石板小路縱橫交錯;青草池畔,一位頭戴涼帽的客家姑娘正揮動衣袖,輕步曼舞似燕子伏巢,疾飛高翔如鵲鳥驚起,婀娜的舞姿在明媚的陽光里輕快地掠過……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天津推出第三批4個市級特色小鎮2019-01-03
- ·推動省級特色小鎮發展 沙集鎮獲省180畝土地利用獎勵2019-01-03
- ·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江西有三2019-01-03
- ·特色小鎮慶元旦 非遺文化展風采2019-01-02
- ·“安亭方案”探索特色小鎮黨建新路2018-12-28
- ·別讓特色小鎮傷了群眾2018-12-28
- ·別讓特色小鎮傷了群眾2018-12-28
- ·津第三批市級特色小鎮出爐 涵蓋東麗寧河寶坻2018-12-28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特色小鎮顯成效·發展2018-12-27
- ·北京市順義區將打造無人駕駛特色小鎮2018-12-27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