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合力治污染 守衛萊茵河
2013-04-17
經濟參考報
標簽:
萊茵河是歐洲最大河流之一,發源于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流經法國東部,縱貫德國南北,最后抵達荷蘭入海,一共流經9個國家,流域生活著大約5000萬人口。
上世紀早期至中期,工業化發展的狂熱使人們忽略了對這條歐洲母親河的保護,污染嚴重侵害萊茵河生態環境,以至河內魚蝦絕跡,甚至一度得名“歐洲的下水道”。
頻發的環境事故終于喚醒民眾、企業和政府。以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ICPR)為代表,萊茵河流域各國建立并不斷完善協作機制,嚴肅律己,互通信息,整治污染。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萊茵河已恢復生機、重現美麗,多國協作的平臺仍在繼續運轉,繼續守衛萊茵河。
環境災難驚醒萊茵河畔
在20世紀工業化發展熱潮中,萊茵河周邊興建起密集的工業區,尤以化工和冶金企業為多,河上航運也迅速增加。從1900年到1977年間,萊茵河里鉻、銅、鎳、鋅等金屬嚴重聚集,河水已經達到了有毒的程度。自20世紀50年代起,魚類幾乎在萊茵河上游和中游絕跡。作為下游國家,荷蘭的飲用水和鮮花產業也因來自德國和法國的工業污染而損失嚴重。
1950年,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和瑞士在瑞士巴塞爾建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ICPR),該委員會下設若干工作組,分別負責水質監測、恢復萊茵河流域生態系統、監控污染源等工作。但彼時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剛5年,邊界開放程度、經濟條件等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合作之初并不愉快,收效甚微。
1986年11月,巴塞爾附近一家化工廠倉庫著火,消防措施使約30噸化學原料注入了萊茵河,引發了一場讓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的環境災難,造成大量魚類和有機生物死亡。
這起事故震驚公眾,人們走上街頭抗議,但也因此成為一個有力的歷史契機,促成了1987年5月《萊茵河行動綱領》出臺,各方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1993與1995年,萊茵河發生洪災,ICPR又將防治洪水納入其行動議程。2001年,《萊茵河可持續發展2020規劃》獲得通過。
現在,ICPR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政府間機構,意大利、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比利時、荷蘭等9個國家通過ICPR協調萊茵河的治理和保護工作。
ICPR由全會、秘書處以及技術機構組成,并通過各國部長級會議行使極高的政治權力,從而可以產生有政治約束力的決議。各國政府代表分成不同主題的工作小組,每年共舉行約70次正式會議,探討萊茵河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而各種非正式的討論和交流則基本上每天都在進行。
“喝咖啡”也可解決問題
ICPR秘書長本?范德韋特靈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合作的起步階段是最困難的,需要達成共識、確定問題在哪里。ICPR剛成立時,針對當時萊茵河面臨的污染問題,把建立檢測機制并興建污水處理設備定為優先解決的問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間的合作已經越來越順暢,很多具體問題通過非正式的接觸,比如“喝咖啡的時間”就可以解決了。
各國在萊茵河治理和保護上的側重點和擅長領域不盡相同。ICPR也提供了經驗分享的平臺,同時通過協調工作盡量使各國的步調一致,取得平衡。
如在瑞士,第一部《水保護法案》于1957年生效。每戶城市家庭的污水管道逐步與污水處理廠相連,使水質在幾年后得到顯著改善。
瑞士巴塞爾的制藥和化工行業為工業廢水處理投入巨額資金,并終止了一些高污染的生產部門,轉而在研究、開發與管理領域加大投入,對萊茵河治理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瑞士在微量污染物處理方面走在前列。
范德韋特靈說,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ICPR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目前ICPR的工作重點主要有三:微量污染物治理和生態系統重建,流域防洪,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不過,歐洲持續的經濟危機正在“拖累”治理環境污染事業。范德韋特靈說,環境問題目前不再是各國的優先考慮,相關工作的進行不得不“放慢”步伐,他擔憂原本制定的202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可能要推遲一些才能實現。
“國際警報方案”
除了長期目標,ICPR統一協調下的多國協作機制多次在處理緊急環境污染事故中發揮作用。兩年前,德國境內的萊茵河流域發生一起翻船事故,引發嚴重環境污染威脅。今年1月,一份長篇報告現身互聯網,詳盡分析了這起事故。
“當時要救那艘船很不容易,”ICPR德國代表團負責人海德?耶克爾回憶道。
這場事故中,一艘名為“瓦爾德霍夫”的貨船在萊茵河事故多發地段――“羅蕾萊”礁石附近發生側翻,當時船上裝有2400噸濃度為96%的硫酸。最初抽取硫酸的嘗試失敗后,瓦爾德霍夫號船體不穩,開始出現破裂跡象。
“我們不得不以一種可控的方式把船上的硫酸排入萊茵河,以避免萊茵河生態受到破壞,”耶克爾說。
最終,由船務公司、當地水務管理部門以及鄰近各州政府機構組成的危機應對小組決定,以每秒12升的速度,緩緩釋放硫酸,用萊茵河每秒1600萬升的流水量將其稀釋。
在此過程中,德國與沿河其他國家保持接觸,持續通報事故進展以及德國方面采取的措施。媒體對事故鋪天蓋地的報道也幫助各國及時了解最新情況。
耶克爾說:“這是在德國境內發生的事故,所以沒有其他國家參與處理決策。但釋放硫酸對水質的影響,影響下游多大區域等問題在決策前就已作過評估,并向其他國家通報?!痹谶@個過程中,ICPR的“國際警報方案”啟動。
“國際警報方案”是萊茵河沿河各國的警報與信息互通平臺,借助設立于瑞士、法國、德國和荷蘭的7個警報中心,相互溝通,當發現污染物質時,快速確認污染源,并發布警報。
當德方決定向萊茵河排放瓦爾德霍夫號運載的硫酸時,“國際警報方案”啟動,下游各地區的飲用水生產廠家、過往船只、沿岸居民等都接到硫酸入河的警報?!暗靡嬗趪烂艿谋O控,硫酸入河沒有產生負面影響,”耶克爾說。
除了參與類似的污染事件處理,“國際警報方案”的7個警報中心平時還會相互溝通關于萊茵河水質的最新信息,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污染威脅。
每年,ICPR會通過互聯網公布“國際警報方案”年度報告。報告中,一年內發布警報數量、信息通報次數、污染物質等內容一目了然,并配以不同年份污染報告數字的比較,讓公眾了解萊茵河每年水質的變化。
居安思危仍有必要
目前,萊茵河治理已經獲得了很大成功,早已洗刷了“歐洲下水道”的惡名,恢復了生機。排放入河水中的有毒物質大幅減少直至完全消失,很多對環境敏感的物種開始回歸。目前,萊茵河中生活著63種魚,因對水質要求非常高而被當作指標物種的鮭魚在一度絕跡后,也開始重回萊茵河。
“魚群回到了萊茵河,人們又可以在河中游泳了,萊茵河做飲用水水源完全沒有問題,”耶克爾說。
耶克爾說,今天包括德國在內的萊茵河沿線各國都加強了水質監控,上游國家根據歐盟規定處理污水,實際上已經沒有來自上游的嚴重污染了。
她介紹,ICPR有一套公認的水質標準,法律上雖無強制約束力,但被各國普遍接受,借以衡量萊茵河流域污染狀況的變化。
在她看來,今日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各個國家自身對環保要求的嚴格執行以及相互之間的溝通協調。不過,雖然環境已有不小改善,但萊茵河仍然面臨重金屬污染等威脅,各國政府和民眾都需要居安思危。
“上世紀萊茵河的那些災難是可能再發生的,這種意識應該存在于每個民眾的腦海里,存在于每一家工業企業,存在于國際層面的每一場討論中,”她警告道。
范德韋特靈總結萊茵河治理成功經驗時說,政治意愿和共識、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政府高層協調合作、專業人士全程參與以及非政府組織發揮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傳達和溝通作用是關鍵因素。
他也指出,水污染治理和水資源保護是一項需要時間和耐心的事業,ICPR的經驗可供借鑒和參考,但無法復制。不同國家和地區只有結合自身情況,找出問題所在,然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泛旅游規劃設計機構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全球16國最具特色慶?;顒?/a>2013-12-23
- ·加拿大力推滑雪旅游2013-12-23
- ·巴登溫泉度假村2013-12-18
- ·美公司推氣球豪華游2013-12-18
- ·比利時:從垃圾取寶 向垃圾奪地2013-12-11
- ·會呼吸的博物館 西班牙托萊多城2013-12-11
- ·土耳其:絕美郁金香的“故鄉”2013-12-03
- ·中歐圓桌會議:旅游業過于商業化應回歸本位2013-12-03
- ·全球14處被遺棄的美麗風景2013-11-28
- ·暢游全球十大世界遺產城市2013-11-28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