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如畫――婺源古村落
簡介
江西婺源地處贛東北,與皖南、浙西毗鄰,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
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
村如詩畫,城亦詩畫。婺源縣城是現代都市與山水鄉村完美結合的城市。清幽典雅的蘭桂花園、玉宇花園等極富現代氣息的生活小區點綴山城;清逸俊秀的虹井公園、濱江公園,以星江河為天然景致,依城而落,就水城而成;占地105畝的婺源大型文化生態廣場,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風情和時代氣息,集休閑、集會、旅游于一體,體現文化、生態、生命、環境、綠色的和諧。婺源,一座以人文山水相輝映、文化生態共繁榮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日益凸顯。
婺源歷史
婺源縣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婺源建縣的歷史大約有1200多年,自古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耙簧V絕處,無夢到徽州”?!盎罩荨笔潜辉絹碓蕉嗳颂峒暗淖盅郏腥苏f這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園,地處偏僻山鄉的婺源很幸運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氣韻。
據婺源舊縣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謀反,以安徽的休寧縣回玉鄉雞籠山為營寨,聚眾活動于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400余平方公里地區。朝廷發兵經三年討平。為便于統治,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決定,于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將安徽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隸歙州。
以后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盡管歙州的隸屬有所變化,但是婺源隸屬歙州的管轄一直沒有變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稱徽州,因此,歷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就是這樣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廢府留縣,婺源縣直屬安徽省管轄。1934年,蔣介石政府為了在江西進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劃歸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管轄,到1947年又劃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管轄。1949年5月1日,婺源獲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軍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屬一支部隊,為了軍事管理的方便,當時又把婺源劃歸江西省贛東北行政區浮梁專區管轄;9月,改屬江西省樂平專區;11月重屬浮梁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江西省上饒專區管轄至今。所以從婺源建縣1200多年的歷史來看,除近代有60來年的時間外,都是歸屬于安徽管轄的。關于婺源縣名稱的解釋,眾家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 《辭?!肥沁@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冬F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故名。
自然特色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恬美和諧的家園,緣自婺源對“綠”的呵護。始創于婺源的群眾性自然保護小區已發展有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資源保護型等6類191個,6000多株名木古樹建檔掛牌。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相得益彰,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部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部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人文景觀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誰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眾的譴責和鄉規民約的處罰。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臺、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游示范縣”。
長著青苔的黛瓦,飛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剝落的雕梁畫棟和門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戶連戶,屋連屋,鱗次櫛比,灰瓦疊疊,白墻片片,黑白相間,布局緊湊而典雅。門前聽水響,窗外聞鳥啼。許多古村落被影視導演看中,成了影視拍攝的鏡頭。
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整個兒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畫,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處處都散落著可以謀殺膠卷的美,而且風格獨特,造型典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號稱“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淺雕、深雕、浮雕、透雕、圓雕形成的各種圖案達100多組,刀功細膩,工藝精湛,被我國古建筑學家譽為“藝術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縣城鄉今天人們建造的公寓、酒樓和民舍,也按縣政府要求,均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與古代的建筑相輝映。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辨脑词且皇兹伺c自然和諧相處的抒情詩。泰山歸來不看岳,婺源歸來不看村。婺源家園的美,美在與環境渾然天成的和諧?!扒嗌较蛲碛幋洌趟喊鴻懥鳌?。無論是民居、村落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環境關系,或枕山面水,或臨溪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此間,村村是畫,步步是景。粉墻黛瓦的村落被青山和綠水所環繞,加上飄渺朦朧的薄霧、古意盎然的石徑和廊橋,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韻味。
購物美食
婺源的飲食繼承了古徽州的傳統,菜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帶有辣味,主食多為米飯,當地產的米酒、白酒值得一嘗。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婺源比較出名的地方菜,只有在一些小店或者農家才能夠吃到正宗的。
婺源的物產中外馳名?!八纳保t、綠、白、黑)是與“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一樣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內涵的地方特色產品,紅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被選入國宴;綠是婺源綠茶,它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色揚名天下,黑是“硯國名珠”龍尾硯,其“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征廣為世人所知;白是江灣雪梨,體大肉厚,松脆香甜,當屬果中上品。此外還有甲路工藝傘、竹編、刺繡、木雕、根雕等民間工藝品,清華婺酒、賦春酒糟魚、香菇、筍干、干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主要景點
古人有詩云:“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碑敶娙俗蠛铀畢⒂^后在《浣溪沙?進婺源古村》中曰:“岸柳吻池舞綠紗,石橋吐霧繞農家,雕窗飾棟映春葩。曲巷清幽談笑近,輕盈步韻似飄霞,面迎一笑綻桃花?!比绠嫲忝枥L了婺源古村落真實的迷人景色和村民的精神風貌。
這就是婺源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理坑
婺源沱州鄉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漸盛,人煙茂密,科第蟬聯,簪纓奕葉。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顯宦擢職之時或年老返鄉之后,便致力于營造邸第,以耀祖光宗。至今,以官邸宅第為主體的明清古建筑有 130幢之多。主要有:
尚書第――明末工部尚余懋學之府第。門樓花坊上有“尚書第”三字。
天官上卿府――明休啟元年( 1621)南京吏部尚書余懋衡之住所。石庫門坊上有汪刻楷書“天官上卿”四字。前中后三堂。正堂三間兩廂,出面方柱,素面方石拙,梁枋雀替深雕,上堂青磚鋪地。
駕睦堂――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造的官廳。外門樓上正中有磚雕“雙龍戲珠”圖,四沿“富貴萬字”磚坊。門樓內正中水磨磚淺雕“圣旨”二字,依稀可辨。正廳五間,三面回廓,軒廓木質卷雕,深天井。后間為雙天井。前有大院,后有廚房。
司馬第――明末兵部主事余維樞之宅。門樓上磚雕花框正中有“司馬第”三字。三間兩進,前進正廳三間兩廂。上黨橫梁兩端雕刻月牙,雀替深雕靈芝紋。兩廂拱坊中雕戲劇人物,旁雕花卉。右廂通往軒廓卷棚,下有雕獅拱撐二對。梁枋上有雕刻。正房格子窗、護凈雕工精致。前進后堂三間兩廂,明間橫枋深雕圖案花紋,兩廂花枋深雕。
九世同居樓――村中余姓仁宦的住宅。建于明末清初,現保存完好。門內前廳粗梁上木雕“九世同居圖”,老幼孺各呈喜狀,形態逼真,門、窗護凈雕工極為精致。
古村落以“箬皮街”為軸線,大小 40多條街巷呈技術布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高墻與通道構成的空間,時窄時寬,開際線時高時低,彎曲而又貫通,幽深曲折,猶如迷宮。街巷路面全用青石板鋪設,光潔平整。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筑,飛檐翹角、粉墻黛瓦,高低錯落。在小溪河彎處形成“出水蓮花”形狀建筑群落。
2000 年理坑古民居批準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 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2006年 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篁嶺
篁嶺建村歷史約500年,為曹姓所建。曹姓屬于山東祖,由歙縣篁墩遷婺源汪口河東至大鳙源后至篁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計26代)。曹姓文人輩出,“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鏞父子,其故鄉在篁嶺――《婺源縣志》記載。
窗銜篁嶺千葉匾,門聚幽篁萬畝田 ”,篁嶺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嶺高500米,建村500多年,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云,被稱為“梯云村落、曬秋人家”。篁嶺村500年來一直隱藏在婺源縣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是一個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地無三尺平”是篁嶺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群山環抱,房屋鱗次櫛比,位于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村中由于空地稀少,村民們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頂曬辣椒等農作物的傳統,形成全國聞名的“曬秋”農俗特色景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畫家和攝影家前來創作。
篁嶺曬秋是人文的杰作,數十棟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家家鑿窗采光,戶戶支架曬物。村民們用眺窗為畫板,支架為畫筆,曬匾為調色盤,春曬茶葉、蕨菜;秋曬紅辣椒、稻谷黃豆……就這樣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風情杰作,一年四季延綿有序。
曬秋人家是自然的寵兒,依偎在石耳山的懷抱,被周邊數萬畝梯田簇擁,層層疊疊的梯田印襯著鱗次櫛比的農舍,四季皆有各種顏色的呵護、嬌寵,稍不留神就會碰翻顏料桶,于是乎漫山遍野的大紅、新綠、嫩黃……
篁嶺古村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里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徽派古建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石雕、磚雕、木雕三雕工藝精美絕倫,官宅、商宅、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古趣盎然。
雖說“地無三尺平”,篁嶺人心中自有一桿稱,那是朱老夫子推崇的“天人合一”。至今篁嶺水口仍茂盛地生長著80多株“天然活化石”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有的樹齡已達500年。
置身祥云深處,篁嶺人有自己的生態觀:房前植樹,屋后插竹,篁嶺村古樟、紅楓、香榧林立;方竹、觀音竹、篁竹迎風飄逸,“高山流水”青石池內,喂養的是五顏六色的原生態魚。
江灣、曉起、汪口
江灣、曉起、汪口、三村鼎立,都是歷史悠遠的古遠走高飛,且同屬江灣鎮。
江灣鎮,婺源的東大門,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水陸交通的要塞。有一水灣,環村而過,村名云灣。后因江姓繁盛,遂改名江灣。江灣村從北方后龍后山到南西梨園河邊,明晰地分成三個區域:山腳一保留著部分寨墻的區哉稱“古江灣”,明清商業街叫“老江灣”,臨近河邊是
“新江灣”。
北宋元豐二年( 1079),江敵率族遷來江灣(又稱去灣)。江灣西端,有一座氣勢恢寵的“蕭江宗祠”。祠內“永思堂”前有一幅撰于 1924年楹聯:
江氏自節度易姓以來,疊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聞人,粲乎溯蘭陵八蕭晦至昭明太子;
云灣當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并稱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繼晦庵先生。
江灣蕭江乃漢相蕭何之后,為何改蕭姓江?上面楹聯隱一故事,說的是蕭氏后裔唐宰相蕭遘之子蕭禎,時任江南節度使,被朱溫所逼,只身渡江,此后遂易姓為江。六代之后,舉族遷住婺源,是為江灣“江”姓鼻祖,但數典不敢忘祖,乃在江姓之前加個“蕭”旁邊,是為“蕭江”
人杰地靈的江灣古鎮,出了許多名人,粗略統計有 60多位。有專家學者,名臣良將,還有教育家、名醫、藝術家。
例如,明代江一麟,在朝,則與權相嚴蒿抗爭;外任,則將一個廣平府治理得天下第一;御侮,則驅除倭寇;安民,則犁蕩土匪;最后,死在治理淮河任上。清代的江永是著名的經不家、章韻學家、考據家,著述極豐,僅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 27部。清末民初江謙,教育家、佛學家,宣統元年公舉為安徽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元年舉任省議會副議長,曾任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南京高等師范校長,江蘇省教育局局長等職。曾獲孫中山三等嘉禾勛章。江石溪(原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祖父)學識淵溥,智慧超人,胸懷坦蕩,且多才多藝,善簫笛工山水擅詩賦,備受世人尊崇,受聘于張謇任大達輪船公司內河輪局協理后,大展其才,“言談揮灑稱絕倒,煦煦儒雅風度好”,多次受到張謇獎賞。
而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和江灣亦有不解之緣。這位后來發跡的光緒年間的“狀元郎”,兒時,曾隨挑洋貨擔之人流落婺源江灣。是江灣人把他收養并供給讀書。成人成才后,他不忘養育之恩伺機報效,在他興辦的實業中,聘用了江灣有識之士,同時十分信賴,情同手中。除前述石溪外,還聘請江謙創辦通州師范,聘請江之源總理海墾牧公司。江灣人不負張謇厚望,盡心竭力,均因業績頗著而受到褒獎。
江灣村不僅風水旖施,且物產豐富,“江灣雪梨”久負盛名,是婺源“紅綠黑白”(紅魚、綠茶、龍尾硯、白梨)四“色”中的一色。每當梨樹開花之際,十里蕭江,濃香裹郁,那才是“灑不醉人花醉人”啊!
江灣村于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距江灣僅一公里是曉起村。曉起村分上、下曉起,連接上、下曉起的是青石板古驛道,這是古官道。而上、下曉起又都有古道通往山里。段莘水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曉起,沿途,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有的沿河路段古驛道旁還構筑起青石板欄桿。古道曲折,路面平坦,車轍時深時淺。遠山渺渺,近水淙淙,村落若隱若現。這里是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2003年 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和“歷史文化名村”。
下曉起多富商宅第,號稱“商一村”,村頭溪畔有兩幢高大的民居,門樓裝飾采用磚雕形式。用高浮雕、透雕、鏤雕等技法,在厚不過三四公里公分的水磨青磚上,雕琢出“文王訪賢”、“連中三元”、“五子奪魁”、“龍鳳呈祥”、“八駿圖”等等,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惟妙惟肖。一個圖案雕出五個層次,二十多個人物。工藝精湛,格調不俗。反映出走南闖北的婺源商人文化修養、審美需求,體現了民間能工巧匠技藝高超、手法老到。
上曉起多官宦府邸,號稱“官一村”。清后期科場得意,有過“一門三大夫”,“祖孫兩進士”的佳話。走在村邊的古道上,“進士第”額匾赫然顯現。這是嘉慶進士江之紀的府邸。為凸現官家身份與威嚴,門額大青石板上陽刻三個楷書大字,門罩磚雕卻并不繁復精細。屋內許多木構件,卻是木雕精品。門口三級臺階稱作“三步金階”,似乎官宅專用形制。村中著名的官宅還有“大夫第”、“榮祿第”。與普通民居不同的是,官宦府邸外表要張揚的多。
上、下曉起,水傍村落,古樟成群;大街小巷,韻味天成。
離江灣鎮十里的汪口村是個商埠名村。
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養源書屋以及民居、商鋪等 265幢。其中,明代建筑 11幢,清代建筑 253幢。
俞氏宗祠,江西省文物單位。 2003年 6月,汪口村亦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這里有進士 14人,任七品以上官員 74人,村人著述 27部。
汪口,古稱“永川”,處于山水環抱之間。材落背告的后龍山,呈五級升高的臺地。江灣水匯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側由東向西流過,時凈如練的河水因村對岸的向山阻攔出現 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古時此地是徽州、饒州間的陸路要沖,也是婺源水路貨運去樂平、鄱陽湖、九江的起點碼頭。 18個埠頭,另有 18條巷弄北通主街官路。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
據光緒《婺源縣志》,當時,“船行止此”。再上溯,到北邊的段莘、東邊的江灣、大畈,只通竹筏。上游的木材,編排流放,到這里須解組重編,成為大排,繼續漂流出去。從婺源到屯溪的古道,也要在此過渡。汪口是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河中橫臥了 200多年“江永国产欧美综合视频二区_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欧美一级免费在线观看_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