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與外出務工、進城做生意等相比,大部分鄉村傳統文化創作費時費力,經濟效益不明顯,導致許多青年作者紛紛外出,從而使鄉村文化發展創作陷入了一段低谷時期。后續人才凋零,是嚴重制約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所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培養接班人?鄉村文化如何傳承發展?這是擺在吉安人民面前的難題。
這些問題,吉安市各級領導干部也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并逐漸在實踐中形成了一致的認識:面向市場,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改制,著手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與學校建立聯動合作機制,把文藝人才的培養、使用與發展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起來。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當永豐農民畫開始出現衰落跡象的時候,永豐縣除了在大環境上下功夫外,還把組織、輔導的注意力延伸到了全縣中小學。
“縣教體局聘請了一批永豐農民畫家擔任美術老師?!庇镭S縣文聯美術協會秘書長王雯萱向記者道出了關鍵所在,該縣把永豐農民畫的輔導、創作方法、思維方式、語言特征、藝術風格,通過作品欣賞、作者介紹、繪制演示等方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全縣所有學校推廣普及。
此外,永豐縣還成立了“永豐農民畫研究會娃娃農民畫創作基地”,更加明確、有效地把永豐農民畫與學校美術教育融為一體。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永豐農民畫借助學校美術教育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僅兒童繪畫作品在國家文化、教育部門主辦的各類活動中獲獎的有1000多件,在國際上獲獎的有100多件。為美術或相關專業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300多人。
目前,永豐全縣農民畫骨干作者也由原來的15人發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遍及全縣各個鄉鎮,年輕作者數量不斷增加。王雯萱說,從娃娃抓起,對發展農民畫作者隊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好多原來的兒童畫作者成了如今的美術老師,在農民畫作者的培養上形成了良性循環?!蓖貊┹孢€告訴記者,在這些新作者中,大多在學生時期受過永豐農民畫的影響,他們對永豐農民畫創作的熱情普遍較高,文化素質也相對較高。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如今,永豐縣農民畫作者隊伍已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度格局,解決了農民畫后繼無人問題。(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文洪瑛、肖承聰提供)
專注于旅游、地產、新型城鎮化領域的研究和實踐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