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態城市的發展熱潮已經席卷中國大地,但是中國對生態城市的有關概念、內涵及規劃技術手段等尚未達成共識,還未形成統一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生態城市建設缺乏示范指引。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對生態城市認識不足,概念化嚴重
生態城市至今還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國內不同學科都從各自角度提出了“山水城市、綠色城市、生態新城、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等目標和理念,但各級政府在規劃時都將其概念化,路徑單一且理想化,導致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項目很難落地實施,很多生態城市項目最終成為各級政府的政績工程。
2、缺少一個統一、權威的規劃指導體系
國內對生態城市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2000年后相繼提出了各種版本的生態城市發展指標。如2001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了《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包括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智力支持系統等5項146個要素層指標。2003年,原國家環??偩种贫ā渡鷳B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個大項,22個控制指標。2005年建設部頒布《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分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活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3項共19個指標。2011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低碳生態試點城(鎮)申報管理暫行辦法》,主要從用地規模、綠色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評價體系。
如何提出一套具有科學性、操作性、完整性、權威性的生態新城指標體系來指導中國生態新城建設是中國相關部門的首要任務。
3、重生態技術發展、輕生態文化等人文關懷
通過對國內現有的一些生態城市案例分析研究,綠維創景認為大部分生態城市更加注重從能源綜合利用、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生態技術出發建設生態新城;缺乏對生態城市內涵理解以及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規劃設計中很少考慮我國的國情和城市實際發展需求;欠缺對地域文化和居民認同感、歸屬感的綜合考慮。因此建設后的新城違背了生態、和諧的要求,導致很多項目中途夭折或建成后舉步維艱。
4、建設成本大于綜合效益,城市可持續發展差
目前國內的大多數生態新城的建設都追求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更多城市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地,建設成本缺乏控制,更有甚者缺乏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相關效益的評估,導致生態城市的建設并沒有形成良性的運營和發展效果。
未來中國生態新城的建設走向雖然生態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生態城市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已經被全球認可,結合國內已經建設的生態城市案例,綠維創景認為我國生態城市是的規劃應以生態資源為本底、以指標體系為目標、以生態文化為特色、以生態技術為支撐、以制度體系為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
詳細內容推薦閱讀淺議中國生態城市規劃
更多行業相關請關注綠維創景官方微信(微信號:lwc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