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通州新城建設給大家描繪了美好的藍圖,那么新城建設的貢獻有哪些呢?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城建設是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設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為目標,以道路、廣場、綠化、舊城改造等為重點,通過規劃、建設、改造,改變城市破、亂、舊的城市面貌,并兼顧考慮群眾生活的需要,為大力度推進城市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區域城市是處理我們當代社會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問題的必要尺度”,“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已成為區域規劃的基本論斷。早期區域規劃理論與新城建設發展的實踐相伴而生,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被稱作區域規劃的思想萌芽,這一理論指導下建設的“衛星城”則被看作新城的前身。
20世紀20年代末區域規劃理論適應政府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干預而從城市規劃理論演化而來,產生了中心地理論、城市體系理論、增長極理論等區域經濟和規劃理論。在實踐上一方面開展了田納西流域開發與整治等區域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則開展了大倫敦規劃(1944年)、莫斯科規劃和巴黎地區規劃等影響甚遠的大都市區規劃,處于綠色空間內的新城與區域中心城市構成大都市區的空間結構。六十年代以后伴隨“新自由主義”思潮區域規劃理論融入了社會、文化、制度和環境等要素,對規劃過程和規劃實施進行探索,并迎來了以解決大城市膨脹、尋求平衡發展的新一輪大都市區規劃實踐,如1968年紐約第二次區域規劃、1976年大巴黎地區規劃、日本1977年第三次國土綜合開發計劃等,開始建設了一批人口規模較大的新城。新城建設在承接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文化、商務等內城舒解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九十年代經濟全球化強化了區域一體化,催生了“新區域主義”、“新城市主義”理論,多極化、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結構和相對高密度、功能混合、便利交往的城鎮形態在實踐上受到推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傳統城鎮的回歸。在理論演變過程中,新城的功能從單純的居住,到承接工業、服務業、教育、研發、文化、娛樂產業而與內城逐步對接。
中國新城規劃的歷史雖然早20世紀50年代,但新城建設是起自上個世紀末。以中國大城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建設多中心的市域空間格局為標志,1996年重慶市總體規劃提出了由主城和外圍11個組團式獨立新城建設組成“多中心、組團式”布局結構。1999年上海市總體規劃提出“多軸、多層、多核”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多核”格局由中心城和11個新城建設組成。《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同樣提出了 “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格局,確定了中心城與11個新城組成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衛星城轉換成新城,意味著相對獨立的城市功能。從這一角度看,新城建設關系到特大城市建設多中心的“區域城市”的規劃構想能否實現,而新城建設的成敗則取決于能否通過新城建設聯系實現區域功能的對接。
奧運后,北京將全面啟動順義、通州、亦莊三個重點新城建設的項目。記者昨天從市規劃委獲悉,目前,包括重點項目的建設安排等在內的相關計劃已經編制完成。這三大新城未來將與天津的濱海新區形成位于京津城際走廊兩翼的“黃金發展點”。
奧運前,包括順義、通州、亦莊在內的三大新城建設已開始準備相應的調研,奧運后將全面啟動新城建設。市規劃委總體規劃處處長王飛介紹,順義、通州、亦莊是北京11個新城中的三個重點新城。由于三個新城位置處于北京東部地區,未來將與同方向的京津城際走廊的發展密切相關。
實際上,三個重點新城地區總的用地規模及規劃人口規模和天津的濱海新區基本相當,這兩大部分正是位于京津城際走廊兩翼的黃金發展點。未來從北京的三大新城到天津將形成一條“空港”到“海港”的連線。王飛表示,實際上,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對三大新城的功能定位和布局考慮了區域的合作,例如三個新城都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首先這是北京市未來非常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其次生產性服務業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制造業基地,而濱海新區的制造業基地的建設恰好對北京市發展重點新城形成了有利條件,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三大新城功能定位及規劃概況
■順義:
國際化樞紐空港
區域:順義新城由中心區(包括仁和鎮、馬坡鎮和牛欄山鎮)、空港區(包括空港工業區、北京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區和后沙峪地區)及河東新區(包括北小營鎮和南彩鎮)組成。
定位:面向國際的首都樞紐空港,帶動區域發展的臨空產業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現代國際空港,區域產業引擎,綠色宜居新城。
交通:未來將開通地鐵15號線,市郊鐵路S6線及S3線,輕軌L1線。
教育:建設3至5所示范性高中,優先引入1至2所高等院校。
■通州:
綜合性服務新城
區域:通州新城建設范圍南以京沈高速為邊界,西鄰朝陽區界,東至北京市界,北至規劃潞苑北大街。
定位:面向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服務新城,北京參與環渤海區域合作發展的重要基地。形成區域服務中心,文化產業基地,濱水宜居新城。
交通:未來將開通地鐵M1線和M6線,市郊鐵路S6線。
教育:完成北京二中、育才中學、史家胡同小學通州分校的建設。
■亦莊:
高新技術基地
區域:亦莊新城建設范圍包括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大興區下轄的亦莊鎮、瀛海鎮行政轄區及舊宮鎮三海子地區,通州區下轄的馬駒橋鎮行政轄區以及臺湖鎮位于京津塘第二通道以西的行政轄區。
定位: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為依托的綜合產業新城,要建成高新技術產業中心,高端產業服務基地,國際宜業宜居新城。
交通:未來將開通地鐵M12線,市郊鐵路S6線、L2線、L5線和亦莊支線?!?/p>
二、北京新城建設面臨的挑戰
北京城市規劃確定的11個新城中,順義、通州、亦莊為重點新城,人口規模在70~100萬。昌平、大興、房山人口在60萬左右,懷柔、平谷、密云、延慶、門頭溝的人口為15~35萬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相對獨立、功能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務設施發達的新城。與規劃目標對比,新城建設發展面臨挑戰:
(一)新城人口聚集速度加快而素質偏低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新城地區近三年外來人口增長率超過中心城區并有加快的趨勢。2007年,大興、昌平、通州新城外來人口分別達到了33.7萬人、30.5萬人和27.8萬人。新城地區人口總體素質大幅低于中心城。根據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的年底數,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大專學歷以上的人口比例在10%左右,中心城在30%左右。
(二)新城建設產業發展與區域功能定位不協調
順義、亦莊、新城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主導產業基本形成規模和能級優勢,但尚不具備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通州和大興主導產業不發達,低收入人口和低端產業的大規模集聚,呈現職住分離的“睡城”態勢,通州尚未具備綜合服務中心的功能。昌平、大興、房山新城的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帶來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緊張。
(三)新城土地開發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目前企業主導土地一級開發的局面尚未改變,政府掌控土地開發的主導作用未能發揮。土地一級開發中征地、拆遷、安置難度極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多方利益難以平衡,成為土地一級開發順利實施的瓶頸性約束。新城建設中早期的分散開發方式,土地開發計劃、交通設施建設計劃和重點項目的引進形不成預先對接,使土地資源配置缺少規模效益。
(四)新城建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沒有顯現
新城老舊城區面對近年來拆遷成本持續上升,集體土地也因拆遷成本過高而使征用土地受阻。城中村急需整體改造。新城外圍地區的眾多村莊需要統籌考慮。新城之間,新城與京津冀區域之間功能互補、產業協作的機制,以及各工業園區的聯動發展和產業鏈的銜接機制尚未形成。
(五)新城建設對周邊區域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較弱
新城公共服務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發展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通州、亦莊、大興、昌平等人口快速增長的新城,以及門頭溝和延慶等財政收入較低的新城,都存在公共服務設施嚴重短缺問題。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引入也未達到預期效果。
(六)新城建設未體現區域特色
新城建設水平偏低,區域自然地理特色與城市特色結合不緊密,城市空間尺度不夠人性化,部分新城沒有很好地結合自然山水環境、人文民俗資源、歷史遺產保護進行城市規劃布局。交通組織方式以車為本,通暢、便捷、舒適、環保的交通體系和綠色出行方式尚未形成。社區交往空間和設施缺乏,交往功能弱化。
北京將新城建設作為疏解中心城職能和人口壓力的重要戰略。研究結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發展階段,新城建設難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壓力的目的,操作不好反而容易使新城成為容納外來人口繼續向北京市遷移的集聚地,進一步造成新城建設區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一般說來,人口的向心遷移和離心遷移貫串于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在城市發展的初期主要是向心型的,在城市發展的中后期,可能主要是離心型的。城市的發展總是同時受到向心和離心兩種力量的作用,人口的空間集聚和擴散也始終伴
隨著城市的發展演化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的人口遷移具有不同的空間表現。由于人口的遷移代表著用地、就業、產業、基礎設施、環境等變化趨向,故成為城市發展階段的標志。
北京市目前的人口空間變動特征是,城區在居住環境和就業機會方面的優勢導致城區的人口能夠保持動態的平衡,近郊的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而新城建設區則由于產業的發展將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雖然從形式上來看,北京已經進
入了郊區化的階段,但是北京的郊區化主要是被政府力量所推動的,城區對于產業和人口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良好的體制機制可以成為新城建設的“助力”,反之就會變為“阻力”。新城建設一開始就被賦予了雙重職能:一是政府職能,相當于政府的一個特殊部門,發揮管理、組織、協調和服務作用;二是企業職能,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扮演企業角色。根據雙重職能和雙重角色,進行科學組織設置和職能確定,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的“三力合一”新城建設運作模式。
三、北京新城建設對中心城的貢獻
新城是承擔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規?;鞘械貐^。規劃到2020年,中心城與新城之間人口分布比例由2004年的近4:1調整為1.5:1。同時,新城建成區規模與中心城現狀規模(600平方公里左右)大體相當。新城功能來自中心城功能舒解、區域輻射及新增功能。
(一)新城區域與中心城區域的功能對接
北京中心城的主要功能是國家政治中心、國家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金融管理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服務全國的其他功能。其中,前四個中心的配套設施可向新城轉移,如國際交往配套設施、金融后臺等。教育科研中心和服務全國與區域的會展、旅游、體育、醫療、商業等功能,以及人口承載等功能應該全面向新城轉移。
新城建設區的主要功能包括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市民休閑、區域基礎設施保障功能,以及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舒解功能。對應功能,新城建設區主要產業包括現代制造、高新技術、都市型工業;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及物流運輸包裝配送產業;現代服務業及配套產業;文化創意、體育、娛樂、旅游產業;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零售商業及各類批發市場;社區生活服務業。除了現代制造業和基礎設施運行及物流配送產業外,其他產業都與中心城功能轉移密切相關。
(二)新城建設與中心城內部及城市外部區域的功能對接
北京的新城建設區大多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歷史上不僅是明清皇城的供給之地,還是古代北京地區聯接中國中原地區、東北平原、西北高原地區、東部山海關地區的交通要道上的節點城鎮。今天在交通上聯系更加緊密和暢通,新城建設區不僅是區域人口向北京轉移的承接地,還應發揮對區域提供服務及輻射和帶動的功能。
新城與中心城臨近區域的聯系密切,如順義、通州與朝陽,昌平與海淀,具有產業對接和人口承接的功能。承接中心城人口舒解的新城主要是通州、昌平、大興和房山(良鄉)。
(三)新城建設差別化發展和區域對接策略
為了通過新城建設加強北京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新城建設應實施差別化發展、全區域服務化和產業差位對接三大策略。
差別化發展策略是指根據中心城疏解功能、新城建設區自身的基本功能,以及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功能,確定新城各自產業發展方向和職能類型,劃分為產業新城、邊緣宜居新城和山前休閑新城,實施不同的建設策略。產業新城主要功能是承擔中心城人口居住、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市工業和服務業轉移。邊緣宜居新城的功能是承接中心城人口居住、高等教育、研發、物流等城市功能。山前休閑新城,主要承擔生態涵養、水源保護、旅游、會議、休閑度假功能。
全區域服務化策略是指將市區中心地區的服務功能外推,將服務窗口前移,引導中心城公共服務機構外遷,在新城設立服務區域的大型醫療、文化教育、體育、娛樂、商業等服務設施,并與區域主要交通要道和站點銜接,大力推進社會設施體制改革創新,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產業對接策略是指南部新城重視輻射帶動中原區域發展,利用北京創意經濟和高新技術研發及管理創新優勢,推動物流、運輸、包裝、服裝等行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東部新城加強與濱海新區差位對接,重點發展關系民生的與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貿易、消費升級關系緊密型的企業,與濱海新區重點發展關系國計的國家戰備、能源、鋼鐵、航空等重大領域的重點行業的大型企業實行差位對接。
四、幾點結論
新城建設是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和人口規模及素質同步提高的現代化、城市化過程,是實現都市區域內部功能一體化的社會融合過程。
(一)新城建設是區域規劃理論的重大實踐,中國特大城市從單中心城市走向多中心區域城市的關鍵措施,是緩解市區中心地區功能和人口過度集聚,實現產業和人口在更廣大的區域內重新布局的戰略步驟,是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矛盾的空間載體。
(二)新城建設是區域經濟社會分析是區域規劃的基礎,區域城市中復雜的物質空間形態背后隱藏著內在的經濟社會聯系。“拼湊”的功能將組成“拼貼”的城市,不可能形成有機成長的城市,而功能隔離的背后一定有制度的鴻溝,因此區域治理創新是促進區域功能對接的重要途徑。
(三)新城建設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絕對的,區域功能的對接要在相對廣域范圍內實現,因此新城建設區功能的獨立性也是相對的,完善邊緣新城與中心城的快速交通聯系是充要條件。產業新城未必能發展成為區域中心城市,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新城未必不能持續繁榮,關鍵是政府能否完善公共服務職能。新城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文化元素:歷史元素、民族元素和地域元素,充分發掘文化內涵,在公共建筑、道路命名方面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重視有重大影響力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建設一座文化特色濃、文化品味高的現代新城;與此同時,選取有特點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在城市規劃中予以補充和體現,為新區建設增色。新城建設應突出城市文化理念的體現、城市文化內容的體現、城市文化標志的體現和城市文化感受的體現,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打好文化牌,充分發揮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凝聚力和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