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國務院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立足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旅游業在“擴內需、調結構”的發展戰略中,將得到怎樣的機遇,如何尋求突破?
綠維認為,區域經濟規劃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政策層面,各省區對比分析
根據我們獲取的省委全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省長講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等資料,在政策方面,我國各省對于旅游產業的定位描述(包括已經實現的和確立為發展目標的)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為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主要有兩種說法: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2、發展層面,各省區定量分析
我們主要考察兩個指標:以2007年為例,各省區旅游總收入;旅游收入所占GDP的比例。2007年,全國旅游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占GDP 的比重突破4%,達到4.37%,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發展狀況則有較大差異.
通過對各省旅游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水平的簡單對比,我們發現:
(1)對旅游業的政策定位與產業發展狀況不完全匹配。
政府在政策方面對旅游產業的定位與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在的比重情況的不一致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旅游產業定位高的省份,其旅游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反而并不突出,比如新疆、吉林將旅游業作為本省國民經濟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但旅游業總收入在GDP 中的比重還不足7%;
二是旅游產業定位偏低的省份,旅游收入在國民經濟中反而占有很大比重。上海旅游總收入在GDP 中的比重五分之一有余,它卻僅將旅游業定位于第三產業的主體,海南省的旅游總收入在GDP中占有14%,并提出要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也只是把旅游業定位為第三產業的龍頭進行發展,并未明確而直接的提出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2)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關聯度較高,旅游資源方面的優勢讓位于經濟發展環境。
旅游產業發展的絕對值和所占GDP的比重在區域范圍內對比的排序差異非常大,反映了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差異。而旅游業的發展受到包括整體經濟實力、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等較多因素的影響。從旅游收入對比表可以看到,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旅游業的經濟收入也相應的較高,相應的,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經濟收入也相應較低,反映了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高關聯性,而旅游資源方面的天然優勢要讓位于這種區域經濟發展實力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旅游收入較高的部分區域,產業比重卻相對較低,旅游業在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地位尚未充分表現。
(3)旅游產業的政策定位是從區域發展的全局出發而表現的動態變化過程。
2008年11月,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戰略,廣東面對新的經濟形勢也提出了“振興服務業”、“建設旅游強省”的戰略,四川更是在災后重建中把旅游業作為龍頭支柱產業和重中之重進行恢復提升。因此,政府對旅游業的定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可能是響應旅游產業自身發展的成果,但更多的是從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整體出發,順應發展潮流,把握發展機遇,充分利用旅游業的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
因此,面對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的趨勢,尤其是近來比較突出的金融危機、國家“擴內需”的政策等發展環境,我國旅游業在政策層面和產業發展層面都會有相應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