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
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現代農業、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
現代農業評價體系:
生態環境良性化。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態經濟效益顯著改善,農業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產品(食品)安全化。嚴格遵循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以及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與監測體系與監測體的要求,并有條件地發展有機農業(食品)、農產品(食品)安全性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農業與農村經濟實力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增強,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投入生產率、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農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農民生活達到富裕水平。
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以高效種養業復合發展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優勢產業體系,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大,結合鄉村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農村社會經濟結構顯著優化。
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現代化。以農田標準化建設為農業基本建設(農田水利和農田林網建設、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等)達到新高度,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條件逐步改善,現代農業機械體系與節水體系基本形成,農業具有較強的抗逆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農業科技普及農民知識化。農業科技新品種與新技術廣泛應用,建成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市場信息體系、農業勞動者的思想、文化素質、科技素養和生產技能全面提高,具有強有力的科技保障與人力資本保障。
農民組織化與服務社會化。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提高,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的現代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逐步完善,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民生活服務逐步形成社會化、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