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游扔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現狀是怎樣的?
1 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現狀
1.1文化遺產旅游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的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興起。但對其概念卻并未有準確的界定。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概念被確認。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定義的確定,使其保護與開發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與行動中來。
(2)類型的界定。
“一個完整的‘無形文化遺產’涵蓋一個很寬泛的范圍。它包含了傳統語言和口傳遺產;傳統宗教和禮儀;工藝設計和美術作品、音樂、詩歌、戲劇、舞蹈、服飾、廚藝、狩獵、園藝、紡織、醫療、處理沖突的方法等。”根據定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表現形式,一部分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進行歸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民間美術、民俗等十大類別。此外還有人按照非物質文化申報的標準與申報程序,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可按等級劃分,可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與縣級。目前,上述依據已基本被大家認可,受國務院出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代表作分類的影響,以表現形式、內涵為劃分依據的分類方法已被廣泛認可。筆者認為,無論是內涵與表現形式劃分法還是等級劃分法,都是我們整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據,在旅游開發中應結合使用,例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優先級的問題就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內涵與等級綜合評價。
1.2 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熱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熱點主要集中于開發價值、原則、方法、案例實證、影響五個方面。
(1)開發價值、原則、影響認識一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價值、原則與影響,國內大多數學者、專家的態度趨于一致。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價值方面:王寧、朱祥貴、詹慕陶、一帆等諸多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具有較高的審美、文化、科學價值,對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進行旅游開發將會帶來社會、經濟、環境的三重效益。開發原則方面:陶思炎、黃麗華、謝科等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觀點可總結為可持續原則、保護原則、吸引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基本保證。開發影響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影響,學者的態度可以分為兩種,羅明義、徐贛力等人認為旅游開發將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造成破壞;馬曉京、肖曾燕等人認為恰當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合理進行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將有助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種觀點為大部分學者所贊同。
(2)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方法、實證研究日益增多。
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方式來看,日益豐富多樣,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主題式旅游開發模式、實地村落式開發模式,(實地濃縮式開發),模擬景觀式開發(再現式開發),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流行的節慶式旅游開發模式(短期表現型開發)、公園式開發模式(創新式開發)。隨著我國旅游規劃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當前的旅游開發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創新,如近來出現的實景舞臺式旅游開發模式、情景體驗式旅游開發模式等等,大大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理論。就實證研究來看,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日益增多,如:王若、管寧生對云南麗江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吳承忠對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價值的研究;張捷對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的研究;陶偉等對寧夏回族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
1.3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深度與廣度日益加大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者需求的多樣化、旅游開發模式的多樣化,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旅游開發的深度與廣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為例,民俗旅游從形態結構而言,將其開發為“民俗物質旅游”、“民俗行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語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間方位而言,民俗旅游又可以分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華北民俗游”、“東北民俗游”等。就民族種類而言。又推出了“藏族民俗游”、“壯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產品,開發的深度日益加深。此外,查閱的文獻來看。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誕生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廣度逐漸加大。除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外,文學類,醫藥類、舞蹈類、音樂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相繼出現,如:張藝謀策劃的大型實景舞臺劇《印象·劉三姐》產生了世界轟動效應,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提供了經典案例。
2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缺乏科學開發理論
科學、完善、系統的指導理論,是非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成功的保證。雖然我國已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類型,旅游開發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也日益多樣化,但是系統科學的開發理論體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方法;二是缺乏科學的資源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三是缺乏科學系統開發實踐理論。
2.2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品牌意識有待提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產品,與其它物質產品的經營一樣需要上檔次的市場運作,需要有“商業包裝”,需要樹立品牌,打造成旅游精品,這一切尚需要從深處挖掘,進行創新。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檔次較低,例如許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掛幾串辣椒,房內擺一臺織布機,游客進門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轎。這些重復和單調的旅游產品,既缺乏獨特性,又令游客感到乏味,在旅游市場競爭中,缺乏一定的競爭力,效益也將普遍較低。
2.3 開發廣度與深度有待加強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型豐富、數量眾多,而當前的旅游開發僅僅集中于民俗旅游活動,而別具特色、充滿奇趣、富有審美、科學文化價值的其他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成為民俗旅游的點綴,并沒有深入挖掘其旅游價值,在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上需要大大加強。
3 非物質文文化遺產旅游的建議與對策
3.1 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的推進
須盡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中心。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1)研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分布狀況,繪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2)建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開發效果的評價體系;(3)確立我國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資本運作理論、戰略模式選擇理論市場開發理論;(4)負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進行形象設計以及宣傳組織策劃工作。
3.2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學科
人才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動力資源,為確保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應盡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學科。學科項目建立設想:(1)課程類別:國家普通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課程;(2)課程級別:本科生、研究生;(3)課程目的: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類型的文化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認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特點,能夠運用所學旅游開發理論,進行科學開發,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