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態與重建工程是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世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的生態技術手段往往是綜合的。
例如,綠維創景在規劃北京漢石橋濕地時就綜合運用了多種生態技術:
(1)水質改善。濕地水源主要是漢石橋周邊的居民生活污水、降雨和地下水。由于居民生活的有機物含量高,BOD、COD值較大,在排污口位置地表水水質已經達到了五類水標準,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規劃首先建立水網,在關鍵點設置污水處理設施,對水體進行第一次凈化,凈化后的水能達到地表水四類水標準。同時在濕地周邊建立小型暴雨匯聚池,收集并緩慢釋放雨水進入濕地,極大程度降低土壤侵蝕度,起到改善濕地水質的作用。
(2)土壤的恢復。漢石橋濕地土壤多為腐殖,是利于植物生長的優質土壤,但退化濕地的土壤結板,并面臨巖石侵擾等問題。因此濕地恢復工程前期一般注重土壤的更新,通過篩土、客土等手段,以堆土的形式制造坡度不一的生境土丘,增加濕地生境多樣性。
(3)水平面的控制。漢石橋濕地受高漲落幅度的影響,單一灌木種群占據優勢地位,對維持生物多樣性不力。濕地恢復工程通過在濕地出口處設置水位控制堰保持水平面,減少水位的漲落幅度,增高濕地的適生性,維持群落穩定。
(4)植被的重建。在漢石橋濕地恢復規劃中,植被重建分兩步走,首先通過除草劑或人工拔出的方式控制外來入侵種,然后種植鄉土品種,五年內將外來植被控制在20%以下。并通過水位控制,使低水位的水生植物及淺水區域保持在45%左右,高水位的沉水植物在25%左右,陸地(包括道路、陸地植被、建設用地)控制在30%之內,從而建設適合濕地植被生長的環境。
(5)生境的聯系。漢石橋周邊
村莊居民的人為活動往往隔絕了濕地與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影響了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交流以及對干擾的緩沖能力。在濕地恢復過程中通過高低植物向濕地的延伸增大森林與濕地的邊緣效應,促進生境互動,增加物種多樣性與豐富度,而沿水體邊界建設濕地的兩岸生境,為動物提供遷徙和棲息通道。